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7月2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要着力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使旅游开发向集约节约和环境友好转型,大力开发老年、民俗、养生、医疗旅游等产品,这为乡村旅游、养生养老旅游、民俗旅游等产品的深度开发带了新的机遇,如何破题将会成为今后旅游行业研究的重点难点。自十八大提出建设新型城镇化以来,旅游“城镇化”被视为推进城镇化一种突破,再度被推至风口浪尖,不断引起各界的关注和热议。
一、旅游型城镇化内涵
“旅游城镇化”(tourism urbanization)是Mullins最早提出的,他认为,旅游城镇化是20世纪后期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基于后现代主义消费观和城市观(注重享乐,pleasure)的一种城市形态,是一种建立在享乐的销售与消费基础上的城镇化模式。国内学者根据对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实证研究指出,旅游型城镇化是以旅游的发展带动人口、资本和物质等生产力要素向旅游依托地区积聚和扩散,从而带动城市地域不断推进和延伸的过程,它包括使城市规模扩大和使城市质量提高两方面内容,城市在人们旅游活动中的作用逐渐增大的现象。
(1)旅游作为推动城镇化的一种动力,推动人类社会经济转型、社会变迁和文化重构,引导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从而扩大城市规模。
(2)旅游发展满足了人们由传统的日用型消费向现代享乐型消费转移的需求,旅游城镇化是提升城市功能的过程。
(3)旅游作为现代享乐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起的城镇化过程是一种新的城镇化模式,是一种新的城镇化途径。
(4)旅游型城镇化是城乡两种生活方式并举、城乡同时现代化的城镇化,是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而非景观的一致化。
二、旅游型城镇化模式解析
随着旅游的发展,旅游产业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强化,但就现阶段而言,利用旅游资源发展城镇化旅游产业,进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成为我国旅游城镇化进程中最普遍的模式。在旅游型城镇化发展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黄山模式、曲阜模式、武陵源模式、曲江模式。
1.黄山模式
黄山作为一个由旅游催生的城市,代表了为旅游活动提供支持的一类城市,其旅游城镇化进程极具典型性。
【模式分析】
黄山市因黄山而得名,是一个新型的旅游城市,旅游业被称为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是黄山市名副其实的牵头产业,推动了整个城市经济的进步,加快了城镇化的步伐。
伴随着旅游业迅速增长和产业化发展,已初步形成黄山大旅游格局,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结合,开发与保护并重,硬件建设和软件发展并举,旅游业由单一型观光游转型为集观光、休闲、修学、风情、民俗、美食、文化、寻古、探险为一体的多元化旅游格局。
为了为游客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建设好黄山市的软硬件环境,黄山自建市以来,非常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交通运输发展迅速,黄山成为京福高速铁路、皖赣复线、黄杭高铁“三条高铁”交汇点,同时形成“一环七射”的高速公路网络,加快了黄山市的城市发展。
在黄山市的未来发展中,旅游业一方面直接贡献了GDP,带动城市发展,同时也为黄山市带来了大量的外来资本,从某种意义上说,黄山市旅游经济的支柱地位引导着城市的投资方向。
2.曲阜模式
曲阜的旅游城镇化与黄山模式不同,从时间上看,曲阜旅游业的发展和城镇化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呈现出一种共生关系;从空间上看,在曲阜城市就是旅游地,旅游地即城市,景区景点则分布在城市(旅游区)内部,曲阜旅游城镇化的过程,就是一个城市的发展过程。因此曲阜模式更是旅游产业与城市发展融合的典型。
【模式分析】
曲阜的旅游资源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以“三孔”为代表的文物资源;二是以尼山、石门山为代表的自然资源;三是围绕孔子与孔子文化开发建设的一批主题公园。旅游资源的核心部分分布在城市内部,这使城市和旅游区在范围上有了较大的重合。城市在旅游区中的位置以及城市与景区景点的相对区位对旅游城镇化有重要影响。
一般意义来说,旅游产业对客源市场和旅游资源有一种趋近性。因此,曲阜的旅游各部门基本上位于城市内部,而产业的集聚程度直接影响了城镇化的水平。与其他城市不同的是在曲阜旅游部门在为旅游业服务的同时,也为城市居民提供服务,旅游部门服务对象双重性的一个优势就是可以极大的缓解旅游季节性,提高资源利用率。但这种优势的发挥与“城市——旅游区——景区景点”三者的位置有着很大的关系。同时,曲阜的城市布局形成了以明故城为中心、东鲁(鲁国故城遗址)、西文(曲阜师范大学)、南新(新城区)、北林(孔林)的十字花瓣型,这种城市布局奠定了旅游业的中心地位,也将使城市规划与管理围绕旅游业来进行,城市的旅游功能将越来越强。但曲阜模式中的旅游型城镇化进程中旅游业的发展所要求的城市改造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表现得也更为突出。
3.武陵源模式
以武陵源为代表的旅游景区景点城镇化是指发生在风景区内的城镇化现象,其人口由农村向风景区内的城镇转移,农业生产活动向旅游接待为主导的第三产业转移,农村生活方式转变为城镇生活方式。风景区内的城镇化现象按照发生地域的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风景区核心景区的城镇化现象,如通常所说的“山上、沟内、湖内”等地域,另一类是风景区内接待基地(旅游村、镇)的城镇化现象。
景区景点城镇化在当前旅游开发中已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但这一类型的发展始终没有走出“先破坏后治理”的魔咒,其中武陵源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从中可以看出此类景区城镇化的一般规律。
【模式分析】
武陵源风景区的城镇化现象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1988年建区以来,武陵源区坚持以旅游经济为中心,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迅猛发展,现已开辟景点300多处,修建高标准游道11条,100多公里。
未开发景区经济上的原始性和旅游经济超前性之间的落差吸引了资本、劳动力等经济要素向景区景点靠拢,直接催生了旅游商业区和接待服务区,伴随着相当规模建筑群的出现,景区城镇初具规模。
在景区景点的发展过程中,景区景点成为原住居民赖以生存的基础,顾及到当地的利益,景区的开发与规划往往没有充分考虑居民居住点与景区的关系,随着外来旅游从业者的加入,集中起来形成新的村落与城镇,出现景区的城镇化现象。
因此,可以从经济、区位、依附关系三方面解释景区景点区域的城镇化现象,但这种城镇化也对旅游本身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建筑布局不规范、乱搭乱建现象严重影响了景区景点的品质,正如武陵源初期发展多次都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社会大众的批评,认为“武陵源是一个旅游设施泛滥的世界遗产景区”。虽然之后武陵源景区对此进行了有效控制,但这也为今后的发展敲墙了警钟。
4.曲江模式
创意景区作为创意旅游综合体的基础及TOLD(Tourism Oriented Land Development)模式的发展内核,对于区域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创意景区加上综合开发是提高边际效益的最佳途径,没有创意景区周边的开发就成了无皮之毛。曲江新区从一片风野草蒿的荒芜之地,在短短几年时间,一跃成全国旅游城市争相效仿的模板,这种创意景区导向下的城镇化值得其他地方学习。
【模式分析】
曲江新区位于西安市东南,是陕西省西安市确立的以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为主导的城市发展新区。新区充分依托陕西省和西安市大文化、大旅游、大文物的优势,以城市运营收益大力投资文化产业和公共设施,以大项目带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迅速成为西安乃至全国文化产业的新亮点。
2009年10月,西安市委、市政府研究通过了《曲江新区扩区发展规划》,曲江新区核心区域面积扩大到40.97平方公里,区内规划建设出版传媒产业园、会展产业园、国际文化创意园、动漫游戏产业园、文化娱乐产业园、国际文化体育休闲、影视娱乐产业园、艺术家村落等九大文化产业园区,培育完整的旅游文化产业链,建设以文化、旅游、生态为特色的国际化城市示范新区。截至2010年6月,这片土地不仅成功吸引了1600多家文化企业的进驻,完成文化产业聚集,同时改变了城市旅游景点长期“门票经济”的尴尬局面。
曲江新区依托历史文化资源推动城镇化进程,带动项目综合开发,并以旅游文化产业为驱动力带动区域价值全方位提升。曲江模式可以归纳为“文化+旅游+城市”。具体地说就是挖掘土地的文化资源,通过市场化运作、国际化手段,大项目带动战略,把这种资源通过文化演绎、文化创意的方式,转化为文化产品。
曲江模式的运作流程可以概括为:选址→文化包装→贷款→基础建设→招商引资→土地升值→出让土地获得资金→炒文化概念、建设主题公园→土地再次升值。
旅游业与城镇化呈互推发展之势,城镇化有效地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而旅游业的发展也显著提升了城镇的综合实力。旅游产业聚集区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成为旅游城镇或新区,这是中国的旅游产业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一个必然现象,未来发展前景也会极为广阔。同时通过旅游驱动城镇化进程,一方面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村民与城市居民共同富裕起来,促进城镇化发展,另一方面更加环保,加速生态型城镇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