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不仅是全景式地反映世界各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当代科技成就的全球性盛会,更是体现世界文化交流、思想碰撞和未来展望的一部世界想象力的顶级盛会。世博会的“世界想象”何以可能,它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化,又给予了中国什么样的历史契机?通过世博会,中国是如何想象世界的,中国又应该如何去想象世界?这些是世博会留给我们的时代命题。
人类生而具有想象能力,而世界性的想象力,却是进入工业革命之后才逐步萌发的一种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正如马克思所说,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进程,以英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开拓了世界市场,世界范围内的生产方式、交往及分工,推动着时间观念、空间观念、交往习惯及城市功能的“世界化”塑造。世博会即是世界历史进程中,在世界工厂、世界市场、世界交通、世界城市等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世界性的展示、交流和创造。
世博会的出现,与工业革命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相伴生。1851年的伦敦世博会是第一届真正世界意义的博览会,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共有21个国家参与,参观人次达到630多万。博览会展现了英国工业革命所取得的伟大成果,同时通过推广新的工业原料和工艺,进一步扩大世界市场。
铁路、水路、航空交通与无线电报、电话通讯等19世纪的系列工业革命成果应用,突破了人类交往和世界整体发展的地域性障碍,先进的交通运输和通讯手段使人类在地域上也联结成为一个整体,促使了世界交往走向深层次化,也在呼唤着世博会等新型的世界性交往平台的出现。
现代城市日益成为全球竞争的主角,世博会离不开现代城市服务业的支撑。从统计来看,世博会的举办地主要集中在世界六大城市群,如伦敦、巴黎、纽约、芝加哥、大阪、上海等,分别代表了不同时期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引领城市,如作为第一届举办地的伦敦当时就是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中心。
历届世博会,都堂而皇之地冠以“世界”、“人类”的词汇,虽然也不乏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样发自肺腑的人类赞歌,但也不可否认,160年的世博史也是一部从经济竞争,到战争与和平,到人与地球和谐的世界文明史。
20世纪70年代以后基本可称为“同一个世界”时期,自然、和谐是核心关键词。世博会关注的重点,逐渐摆脱了原来那种单纯展示工业品和各地特产的状况,转向主要涵盖科技、人文和生态三大要素的综合性盛会,生态问题、能源、城市问题和文化多样性问题等诸多世界性的问题日益成为世博会热点。
1876年,李圭把美国费城世博会游历写成《环游地球新录》,对维新派领袖康有为走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道路产生重要影响。1905年开始,世博会改为国人自办,北洋政府、民国时期及新中国时期,中国都一直积极支持并参与世博会。通过世博会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与西方沟通、学习和商业往来,成为后来中国参与世博会的主要诉求。
1851年伦敦世博会,丝绸、茶叶、刺绣、漆器、翡翠、瓷器、鼻烟壶、折扇等中国商品赴伦敦参展;1982年诺克斯维尔世博会展示着中国的花瓶和围巾、象牙雕刻制品、地毯、椅子、餐具、绘画、屏风、织锦缎等;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上的中国馆是青铜器、长城、脸谱、古建构件、现代电视屏等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拼凑;2005年爱知世博会展示红木家具、脸谱等。
上海世博会是中国第一次以东道主身份,动员全国力量来筹办世博会,这是一个深刻的历史转折点。21世纪看中国,上海世博会看什么?看中国举办世博会的组织能力?看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民族文化?看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奇迹和中国经验?北京奥运会已经做到了这些。上海世博会的真正难题在于如何以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从“中国与世界”迈向“世界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