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景舞剧《长恨歌》看旅游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5-09-29
  • 点击次数:869


      天还没有完全黑下来,已经有来自各个不同地方的游客聚拢而来,两千多个坐席的演出场所几乎爆满,他们都是冲着传说中那个凄婉哀怨的故事和美轮美奂的艺术演出而来,1300多年前的唐明皇和杨贵妃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长恨歌》就发生在这里,如今通过现代声光电技术和服饰舞蹈艺术,再现了大唐文化艺术之盛况。


一、长恨歌让夜间的华清宫大放异彩


      夜幕四合,万籁俱寂,喧嚣了一天的华清宫也安静下来,作为背景的骊山就淹没在夜色里,伴随音乐陡然的鸣响,一道雪亮的追光射向深不可测的天穹。观众们翘首仰望,一位乘风御气的美丽仙子,轻如羽翼般落于骊山脚下华清宫的九龙湖面。她不是什么天外来客而是华清宫曾经的主人,被唐明皇李隆基三千宠爱于一身的贵妃杨玉环。自安史之乱一别已是1300多年了,此次是探乡寻故再忆前尘,杨贵妃见到这曾经熟悉的山山水水,便情不自禁地踏着浪花舞蹈起来。


      由陕西旅游集团公司精心打造的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就是从这样一台真幻难辨充满浪漫色彩的大剧,它开端的精彩,开端的别致,开端的好看,使舞剧能在开演的第一瞬间便牢牢地抓住观众的眼球,也决定了这部舞剧总体上的笔触唯美和手法上的梦幻风格。这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成功的艺术创造,是一个恢弘而典雅,时尚又浪漫的人文景观,是一种实景与舞蹈、实景与诗歌高度融合的艺术范例。

二、文化艺术旅游还能这样完美融合


      原中国戏剧家协会党组书记王蕴明先生认为:历史舞剧《长恨歌》做到了四个方面的融合。第一,把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观念和当代审美观念艺术性的完美融合在一起。第二,这个戏做到了雅与俗的结合。《长恨歌》是千古绝唱,是东方文化的骄傲。《长恨歌》关于李杨的爱情故事,在戏剧的舞台上已经流传了一千多年,但是在大型歌舞项目上,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创造。第三,做到了文化艺术与市场的结合。旅游要讲市场。它既弘扬了民俗文化歌舞艺术,又打开了旅游市场。第四,做到了科技和艺术的结合,这样的作品会拥有长足的生命力的,在当代文化艺术建设中留下夺目的光彩。


      这个戏在表现杨贵妃死以后,那一段凄婉的、非常感人的爱情故事,给观众的印象是深刻的。它在充分利用歌舞的手段以及强烈的视觉造型的同时,还应该强化戏剧内涵和人生况味。李隆基和杨玉环的人物性格特点在这里还应该进一步强化,应当给李隆基、杨贵妃设计特定的性格动作、性格舞蹈、性格音乐,这样,就会产生更强的艺术冲击力。


三、骊山华清宫与历史文化艺术的再现辉煌


      中国舞蹈家协会党组书记冯双白:舞剧原本属于剧场室内的艺术,而大型实景舞剧却将它搬到了室外,《长恨歌》开拓了舞剧创作的新路,是值得敬佩的。在《长恨歌》这样一部舞剧当中,它是特殊的地点、特殊的历史、特殊的人物、特殊的文化艺术的融合体,这个构思和想法也非常好。是一台富于视觉艺术冲突力的舞剧,大量高科技手段的使用,可以折叠的LED屏的使用,焰火、水幕、火海等等手段,造成了无数个惊奇、无数个奇观,这些神奇很好地吸引了观众。从这台舞剧中,可以看到那种艺术的精致,灯光灿若星河,舞美如梦似幻,舞台的空间编排非常灵活多变,色彩很融合协调,所以说它有一种艺术精神在里面。


      骊山、华清池和历史都被艺术的活化。全剧在艺术上有一种精益求精的研磨精神,在市场上具有大胆开拓的文化创新精神,它反实景艺术的“印象”之路,而走自己精致的高雅道路,这也非常符合这个实景之地的特点,《长恨歌》舞剧把冷寂的历史遗迹激活了。


四、打造综合性现代审美艺术综合体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吕品田先生:历史和自然天赐给这里两个不可复制的资源,即骊山脚下华清宫的自然资源,白居易的长诗和那一段历史的人文资源,这两个资源融合在一起,出现了《长恨歌》这样一台实景舞剧艺术盛宴。用这样一种方式来诠释一千多年前的故事,来告诉参观华清池的游人,告诉他们所站的这样一块土地上曾有过影响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这是陕西旅游文化和艺术演出一个不可忽视的成果。

      舞剧《长恨歌》带来了一个审美的高峰体验,让人感受到了一种现代审美文化艺术的强烈冲击。《长恨歌》这部实景历史舞剧,是旅游文化经典,它把历史文化中的华清池,把地理文化中的华清池,还把科技文化中的华清池,以及景观文化中的华清池,还有包括在大众心中存在的华清池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非常具有时代感和审美激发力的旅游文化经典。


      首先它具有属于华清宫文化的特有归属性。《长恨歌》的实景演出、特定的历史故事和诗歌印象,以及亲临实境的景象,在这里展开的所有场景,均为华清池唯一的归属性。同时它还具有继续打造这种精致性的追求。其次它有一种切合千万大众审美心理的功能,包括对这个最优美的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的审美意象、审美期待、爱情观的切合,这种切合是基于大众审美心理,同时它也有切合现代审美趣味和利用现代审美方式的娱乐性特点,它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旅游文化经典,用这样一种经典为现代文化产业的探索发展无疑是成功的。


      《长恨歌》实景历史舞剧是融丰富的现代视听元素于一体的审美综合体,它还大大超越了一种舞剧文化的审美形式,走出了室内,来到了实景当中。这个时候它不仅仅是走到室外的一个空间环境,而是在这里面把诗歌艺术、舞蹈艺术、影视艺术、造型艺术、科技艺术融为一体,把声光电融为一体,把景观、装置、表演、时装等艺术融为一体。舞台上,周围一年四季的景致随时在发生变化,这样一种艺术形式,是非常符合现代舞剧这样一种综合性艺术创造方式。在《长恨歌》里,这样一种综合表现形式得到了非常成功的体现,这是一种综合的魅力,是由综合的艺术形式所产生的具有超越各种艺术局限的一种审美魅力。


五、旅游就是将资源文化历史艺术巧妙搭配的盛宴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忠实先生: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首叙事长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中国诗坛上凄美浪漫的瑰丽之作,其文化光焰映照千古。尽管它写的是宫闱中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与百姓的爱情有些距离,但他们坚贞不渝,即便劫难让他们身处两界,仍不改当年的初衷。《长恨歌》将历史作了一种艺术的复原,有很好的艺术效应。


      《长恨歌》这个舞剧创造的环境,以及主要的舞蹈,极大地满足了作为一个观众观赏舞剧的一种心理期待。它通过舞剧这一高雅的艺术形式,调度了真山、真水、真历史的宏大表现场面,演绎了唐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生生死死、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和大唐盛世的恢宏气象。舞剧《长恨歌》对华清池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人文景观进行深度挖掘整合,形成了一个历史内涵丰富、文化个性鲜明、具有不可复制性的文化艺术创意品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价值、历史价值和经济价值。


      演出结束的那一刻,只听到观众席里一阵阵掌声,一声声赞叹,他们是被这出实景剧征服了。因为他们的所得是在剧场里得不到的,他们的所见是在剧场里见不着的。钟情于陕西一游的中外旅客,在饱览那片热土的好山好水,阅尽远古以来的文明胜迹,不妨到骊山脚下的华清宫在实景舞剧《长恨歌》中,品尝一次既如梦如幻又雷霆万钧的精神艺术大餐,否则便难圆古都之行的完美句号。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千百年以来,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被千古传唱,而华清池作为两人爱情的见证之地更是中外闻名,如今的华清池已经完成由华清池向华清宫的嬗变,大型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在创造着旅游文化的奇迹,在这场美轮美奂的演出中,一千三百多年前发生在这里的应诏入宫、琵琶伎乐、贵妃出浴、七夕盟誓、梨园春晓、贵妃醉酒、梦约霓裳被还原被艺术地再现,从2008年到2014年,六七年过去了,大型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还在精彩地持续演出,这就是旅游与历史文化与高雅艺术的完美结合的典范,至今奇迹还在延续。


六、历史舞剧《长恨歌》与华清宫、骊山再塑陕西旅游新形象


这部“真山、真水、真历史”的实景舞剧《长恨歌》,以骊山山体为背景,以华清池九龙湖做舞台,以亭、榭、廊、殿、垂柳、湖水为舞美元素,既传承了蜚声海内外的西安“仿唐乐舞”表演的成功经验,又大胆借鉴了国内外广场艺术和实景演出作品的特点,一经推出就好评如潮,迅速成为西安旅游的热点。从2007年4月8日《长恨歌》第二版首演开始至11月6 日全年演出结束,共演出163场,直接购票人数11万多人次,直接收入达1500万元。《长恨歌》的品牌效应,有效带动了华清宫景区和骊山景区游客人数的大幅度上升,据统计,2007年游客人数较上年增加23万人次,同比增长15.4%,一举跨越了多年来华清池游客维持在5%-8%自然增长率的台阶。同时,也带动了当地宾馆饭店、交通运输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延长了游客在临潼和西安的逗留时间,成为古城西安乃至陕西旅游的金边名片。 


      《长恨歌》作为中国首部大型山水历史舞剧,艺术的再现沉淀千年的盛唐文化风貌。利用现代高科技和艺术表现手段,使这部舞剧在形象上、场景上、视听感官上实现了全新的艺术突破。先后入选《国家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名录》,被列为“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获得陕西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自2007年正式公演以来,舞剧《长恨歌》已累计接待游客150万人次,经营收入近3亿元。《长恨歌》作为中国实景演出的常青树,多年来一直沿袭着在黄金周、小长假、周五、周六加演两场的习惯做法,他们长盛不衰的根源就是在软件上创新完善,在硬件上的调整升级。成功把历史与文化、自然与艺术、传统与时尚、人间与仙境融合在一起,完美地诠释了山、水、舞、诗的和谐关系,实现了“真山、真水、真历史”的深度挖掘,也极大地促进了旅游与艺术的高度融合。


作者: 郄文革

来源:在线规划院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