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开发典范:玉龙雪山的绿色创A之路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5-07-30
  • 点击次数:1586
一、问缘
        旅游业一直被称为“无烟工业”、“朝阳产业”,但其也并非完全的“绿色”、“无公害”。伴随着旅游业的扩展,旅游人数的增加,景区内部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不容小觑。在环境意识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一个地方如果没有高质量的自然环境 ,哪怕旅游资源再好,也不可能成为旅游胜地,所以要发展现代旅游业就必须把环境搞好,良好的 旅游环境是发展现代旅游业的先决条件,也是创A的首要的条件。
        2007年,云南丽江玉龙雪山景区成功成为首批国家5A级景区。玉龙雪山景区的创A过程中,一直秉承着“科研护航,环保先行”的理念,走出了一条携手科研绿色升级的道路,为景区保护性开发的升级创A模式提供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二、踏雪
        玉龙雪山位于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境内,是北半球最南的大雪山。面积960平方公里,高山雪域风景位于海拔4000米以上,以险、奇、美、秀著称于世。自1991年起,丽江玉龙雪山景区的发展,经历了起步,发展,成熟三个阶段。
        1991~1996年,起步阶段
        1991年,玉龙雪山旅游开发正式开始,成立了玉龙雪山旅游领导小组,编制了《玉龙雪山度假区规划》和《玉龙雪山开发区建设可行性报告》;
        1993年,云南省政府正式批准设立玉龙雪山省级旅游度假区;
        1994年,成立玉龙雪山省级旅游区旅游开发总公司。
        1997~2000年,发展阶段
        1997年,《玉龙雪山冰川公园旅游资源调查、规划和深层次开发》项目研究正式启动,针对本地冰川旅游开发需要,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项目组对玉龙雪山地区的现代冰川地貌,第四纪古冰川作用,现代冰川分布、特征、变化及冰川旅游价值进行了较详细地总结研究;
        1998年,玉龙山旅游冰川公园及索道投入运行。
        2001~2009年,成熟阶段
        2001年,玉龙雪山获评为国家首批4A级景区;
        2004年,总公司改制为玉龙雪山旅游区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并在深交所成功上市,成为云南旅游第一股;
        2006年,实现首批国家5A级景区的创建目标;
        2008年,景区获得云南省文明风景旅游区称号,被列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环境综合整治免检单位和云南省“科普教育基地”。

        2009年玉龙雪山列为国家冰川地质公园。


玉龙雪山旅游发展概况


三、遇“难”
        玉龙雪山景区地处滇川藏大三角文化交汇地带,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景区中拥有距离亚欧大陆最南端的冰川,也是距离赤道最经的冰川。工业革命之后,国内外学者、探险家们陆续来到玉龙雪山,通过文学创作、新闻调查、科学报告、电影电视等形式记录了玉龙雪山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及独特的民俗风情,为该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冰川作为高山景观中一个具有唯一性的、特别条件下的、独具风格的自然要素,是重要的自然景观和旅游吸引物,在一些旅游目的地旅游市场中具有明显的垄断性地位。
        但是要将玉龙雪山景区打造成高水平的5A景区,丽江的旅游管理依然面临着很大的问题。 
        (一)保护难—生态环境及冰川资源的极度脆弱性
        玉龙雪山景区中的冰川景观是玉龙雪山地区重要的旅游景点,对游客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是,冰川本身具有对所处的生态环境的依赖性高,不同尺度生态环境的稳定性要求高等特点。近年来,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冰川的持续后退和变薄,造成一些冰川旅游资源的消失和美感受损,同时还可能引起自然灾害。2007年,美国杂志《福布斯》将乞力马扎罗山和蒙大拿冰川国家公园列为全球十大濒危旅游景点。玉龙雪山景区的冰川资源的保护性开发也是景区发展中的一大难题。

        布局不合理,旅游产品总体布局较集中,二、##旅游集散地周边景区开发滞后,旅游者大量涌入并高度集中于冰川公园,使冰川公园超负荷运转,环境压力大。随着游客数量的不断上升,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热量散射,将有可能对生态的稳定产生不利影响。同时,玉龙雪山地区的植被自然带系统也十分脆弱,由于气温上升,好多植被已出现死亡现象。


        (二)开发难—可进入性较差,发展不平衡
        外部联系单一,受地形条件限制,可进入性较差。5A景区是国家景区标准中的最高标准,高标准代表的也就是高要求。5A评定细则中的首要因素就提到了交通,而且对景区的更项基础设施建设都提出了具体的标准要求。玉龙雪山景区升级面临的开发中的首个难题也就是可进入性较差。丽江市仅有公路和民航两种游客运输方式,直飞航班不多,集散功能不足。公路存在着“瓶颈”现象,市内辐射各景区(点)的交通设施建设也严重滞后,景区景点的道路路况差,交通行程重复往返多,大部份旅游区都尚未形成环线。玉龙雪山景区内区内道路由大丽公路呈枝状放射,尚未形成环线,各景点都走回头路,已经出现交通拥堵问题。由于大丽公路过境,道路两侧随意停车现象普遍,影响内部管理和旅游交通的畅达。
        资源丰富,空间发展不平衡。玉龙雪山景区,资源丰富,有深厚的文化背景,有品种繁多的动植物,也有湖泊、草甸、冰川等特色景观,景观资源的综合优势十分突出。但是综合开发程度不够,在旅游产品的开发类型和功能上,层次低、项目单一,仍然偏重于传统的冰川观光型产品开发。旅游开发忽视了当今人们所追求的参与性、探险性、休闲娱乐型和度假型以及民族风情旅游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同时,旅游产品设计缺乏对冰川等旅游资源及自然景观的科学内涵的充分展示,不系统、科普性解释不足,使得游客的冰川旅游只得其形不解其意。明显于国家5A标准中大的人性化,特色化要求不符,资源的整合度不高也成为阻碍其5A评定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破茧—成功创A
        实现玉龙雪山景区的成功升级,首先要扫除的就是保护难、开发难两大问题。景区采取的就是“合理规划,携手科技”的策略,一层层破除阻碍的厚茧。
        “科技护航,环保先行”——景区保护性建设
        与科研单位合作,进行资源考察,打好理论基础研究,推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发展。
        首先,玉龙雪山作为国内最靠南的冰川,一直受到科研工作者的关注,对此地的科研考察自古有之,为玉龙的发展储备了翔实的科学数据。
        早在17世纪初,明代学者徐霞客首次详细地记述了玉龙雪山区域的地域风貌和纳西族民俗风情。20世纪30年代开始,一些学者和探险家,如F. K. Ward ,J. F. Rock 来到这里,进行了一系列的探险和考察报道。50至60年代,我国学者任美锷、罗来兴等考察玉龙雪山现代冰川和第四纪地貌,进行了比较系统的介绍报道。1982年,中科院青藏高原综合考察队冰川组对玉龙雪山的现代冰川、气候、积雪、古冰川遗迹等进行了系统地野外考察和短期定位观测。
        发展初期,详细调研,合理规划。1991年,玉龙雪山旅游领导小组对玉龙雪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033 km2区域内的旅游资源作了详细普查,并对景区396 km2区域进行了全面踏勘、勘测设计,编制了《玉龙雪山度假区规划》和《玉龙雪山开发区建设可行性报告》,玉龙雪山冰川旅游开发正式开始。1997年,针对本地冰川旅游开发需要,启动了《玉龙雪山冰川公园旅游资源调查、规划和深层次开发》项目,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项目组对玉龙雪山地区的现代冰川地貌,第四纪古冰川作用,现代冰川分布、特征、变化及冰川旅游价值进行了较详细地总结研究。
        第三,升级阶段,践行科学,“绿色”创A。从1996年开始,玉龙雪山旅游开发区管委会和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一直关于高山生态和冰川资源研究方面保持合作。2006年,双方携手建立了玉龙雪山冰川与环境观测研究站,台站以我国季风海洋型冰川和低纬度高山生态环境观测为主,同时兼顾玉龙雪山冰川旅游资源的科学性保护与开发,对于保护本区的生态环境状况、水资源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管委会和寒旱区所先后共同举办了四届高规格的国际研讨会,着重开展了城市化与人类旅游活动对冰川的影响、冰川消融对水资源及环境的影响等十多项科研合作项目。通过合作建立玉龙雪山冰川与环境综合观测站,能够把科研成果运用于景区的开发、保护之中,有力地推进玉龙雪山生态和冰川资源的保护工作。
        玉龙雪山在创A升级过程中,一直和科研单位紧密合作,规划和实施了一系列环保实验项目和环境保育措施。
        如:“绿洲效应”工程

        景区内进行了近50多项大小型恢复改善生态环境工程,有玉龙雪山景区甘海子片区景观绿化整治工程,游客服务中心绿化改造工程,大索道挡土墙绿化工程、白沙防护林建设工程、甘海子区域生态围栏工程、甘海子景区景观改造边坡绿化工程、甘海子污水站旁野生花卉种植工程、印象丽江屋顶外围区域景观绿化工程等。


        “冷湖效应”工程

        发挥“冷湖效应”,维持景区湿度与气温平衡,避免景区环境倾向于干燥恶化,旅游区在景区内兴修了12个“人工湖”,约30万m2;建设白水河生态景观走廊,建筑6个水坝,恢复6个水面,约15 ㎡。


        “绿色交通”工程

        投资近2000多万元购置了25辆达到“欧Ⅲ”排放标准的环保旅游大巴,组建辐射冰川公园、云杉坪、白水河、牦牛坪等景点的旅游专线环保车队。坚持节能降耗减排,建立以甘海子为游客集散服务中心站的运营网络。 


        “森林消防”工程
        建设了玉龙雪山景区供水及森林消防工程,共建成日出水量500 m3的1个深水井,库容量2000 m3的7座消防水池,铺设消防、供水管网50 km,消防栓80个,解决景区森林消防取水困难及社区人畜饮水困难的问题,有力保护了景区森林植被资源。


     “人工增雪”工程   
        本区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干湿季明显,冬季降雨较少,不能有效补充冰川的水源,也容易引起森林火灾。旅游区根据玉龙雪山地形云的特点,进行冬季人工增雪。引进我国先进人工影响天气可遥控地面燃烧播撒作业和可流动作业增雨雪防雹播撒火箭装置,与丽江市气象局达成协议建立人工增雪长效维护雪山景观机制。


        “合理规划,连点成线”——景区精品化开发
        景区建设升级中重视旅游规划,有机结合资源与资本,以市场为导向,整合管理机构。
        有效整合旅游资源,完成精品景点和旅游文化品牌的建设
        宝石虽然璀璨,但如果没有设计师独具匠心的设计,它永远成不了美丽的首饰。旅游资源也一样,需要科学合理规划建设后,才能成就一个精品景区。旅游需求的多样化,决定了冰川旅游发展要推进综合旅游,玉龙雪山除了冰川观光旅游,还发了展森林草甸生态旅游、登山探险旅游、科考科普旅游、康体旅游等综合旅游,以适应景区新的旅游发展需求。
        开发了一批具有较高旅游价值的景点,与中国知名导演张艺谋合作,打造了“印象丽江”等旅游品牌,创建了迄今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雪山高尔夫球场及雪山别墅。在玉龙雪山旅游区建立了完善的旅游公共服务管理体系,进一步提升了玉龙雪山旅游区经济和社会效益。进一步扩大旅游发展空间视野,自觉地把玉龙雪山自然景观、历史人文渊源与关系密切的周边地区乃至滇西北整个区域纳入区际联动范围,以形成有机网络体系。
        通过有效的整合开发,使景区形成以冰川旅游为核心,以生物多样性、多元民族文化及康体休闲为辅助的复合型旅游区。
        自然资源:开发了现代冰川、古冰川遗迹、生物多样性等旅游资源的观光体验。


        民俗文化:开发了少数民族风情、宗教、古村落、文化演艺等民俗文化体验项目.


        康体休闲:开发了雪山高尔夫、国际精品度假酒店、高山徒步、山地自行车、自驾游等旅游项目。


        完善一系列旅游服务设施项目,实现景区智慧化转身
        5A这对景区的服务设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于此玉龙雪山景区进行了一系列服务设施的建设,建成了亚洲海拔最高的索道—白水1 号冰川公园大索道,海拔跨度达1000多米。此外还建设了游客接待中心、4506 m旅游服务点、云杉坪索道、牦牛坪索道等,使景区的景点连点成线,游览和服务更加人性化。



        同时,结合三维GIS系统,直观地以高分辨率视角查看整个玉龙雪山景区,还可以添加各种景点、旅游线路等设施,以及添加和更改其属性数据,使整个景区实现一体化,并提高景区智能化程度。


玉龙雪山虚拟地理场景三维可视化漫游


五、化蝶—玉龙雪山升级的启示

        2007年国家公布第一批5A景区之后,国内景区就掀起了升级5A的热潮,许多景区在建设中也陷入了盲目铺摊子,上硬件的误区,甚至有些景区出现了只开发不保护使得景区自然价值和文化内涵逐渐降低,甚至缺失。玉龙雪山景区作为国家首批5A景区,它的“绿色”创A之路模式应该引起我们对保护性开发的思考。


        (一)合理规划
        玉龙雪山景区的发展过程,之所以将之称为绿色发展之路就在于它处处体现出科学的指导和对环境保护的关注。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要始终贯彻“严格保护、合理开发”的发展思路,在初期进行了科学全面的调研,制定和有效实施旅游规划。
        第一,空间规划要合理化。注意景点空间布局,游览线路的分流和扩散作用,要考虑旅游活动对景区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小化。分流是将旅游者从热点景点分开,扩散则是发挥热点景点带动辐射作用,以热带冷。注重交通规划,在5A新标准中,交通被列为第一要素,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一是可进入性,二是自配停车场地,三是内部交通。“交通设施完善,进出便捷。具有一级公路或高等级航道、航线直达;或具有旅游专线交通工具”,这是对可进入性的基本要求。景区内部则要求有数量、面积合理的停车场,游览线路布局要合理,避免雷同,道路网络多用环状线,要尽量让游客少走回头路。线路设置形成环线,观赏面大,有利于游客游览游步道设计特色突出, 有文化性。
        第二,根据季节变化,采用一定路线、方式控制游客数量,实现时间上的游客分流,尽量减少人为活动生态系统的不良影响。同时,景区旅游规划要科学计算旅游环境容量,合理调控游客时空分布,减缓人类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尤其是要有充分考虑到旅游旺季的人流量,要有相应的处理措施,如临时的游客引导等,避免旅游高峰期对景区的过渡消耗。

        第三,旅游景区要实时完善旅游规划和扩大环境影响评价内容,景区环境影响评价内容要扩至景区自然资源、经济条件、景观美学鉴赏、社会环境以及文化层次上的影响力,特别是环境敏感区,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都加以评价。


        (二)加强与科研单位合作,科学保护环境
        与科研单位的深入合作,对玉龙雪山景区保护方案制定和施舍的科学性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景区内的冰川资源调研、现代冰川保护、人工降雪工程都需要科研单位的参与指导。

        旅游的发展一方面依赖于环境, 而另一方面, 由于旅游环境的脆弱性, 旅游发展又给旅游环境带来破坏和影响。因此, 对旅游环境不妥善管理和系统保护, 势必影响到旅游发展的持续性。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脆弱性,比如玉龙雪山景区的冰川资源,又比如一些文化古迹,这些旅游资源的保护都需要专业人员的意见和指导。现有旅游景区中,经常会出现保护性毁坏,这就是缺乏科学指导的原因。因此,旅游景区开发初期必须要进行大量的科学踏勘、调查,系统收集整理旅游区资源资料,而在发展中也要进行实时环境评价,边开发变保护。旅游景区需要加大景区环保科研力度,为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三)关注游客,以市场为导向
        国家5A景区的创建,以4A景区相比,更加注重人性化和细节化,更能反映出游客对旅游景区的普遍心理需求,突出以游客为中心,强调以人为本。关注游客需求首先要体现在各项游览服务设施建设上,要体现深厚的人文关怀精神,注重细节,突出特色,以形成独特、和谐、舒适的游览氛围。例如一些免费服务设施的提供,如可以介绍各项景点、设施及服务的电脑触摸屏、游客中心内设置影视介绍、完善游客休息设施、健全的导游图等都是可以有效体现景区人文关怀的地方。

        除此之外,关注旅游市场,满足旅游主体对消费形式的多样化追求也是一个重要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旅游者的要求逐渐提高,这势必会刺激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多向度发展。旅游资源开发一定要遵循多样化和特色化相统一的原则,以大自然原生性为依托,凸现地域旅游特色,以适应游客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心理,由原来主打观光旅游一张牌向同时打探险体验旅游、民族风情旅游、特色旅游等多方位一副牌的旅游格局转变,以此来增强旅游景区的整体竞争力。


        (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发展
        5A作为是全国旅游景区最高等级荣誉,要通过旅游交通、游览区域、旅游安全、接待能力等12道坎,评选难度系数不亚于申报世界遗产,甚至超过了申报世界遗产的难度。而创建的最终目的就是使景区成为世界级旅游品质和中国旅游精品景区的标杆。这就要求,旅游景区在升级创A过程中,不能将目光短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目光放远放长关注到整个区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按照“统一规划、整体管理、协同开发、带动发展”的原则进行了统筹规划,通过整合分散资源、统一规划管理、统一配套基础设施、一体化开发利用、统合营销传播,以充分增强地区的资源开发与保护能力,形成优势互补和合力效应,实现大景区带动小景点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冰川旅游发展潜力评价及其空间开发策略.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