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10月15日讯10月14日,2015年国际旅游目的地创新独家发展论坛在浙江舟山举办。北京大学旅游规划与研究中心主任、盘古智库学术委员吴必虎发表了《创新与活化,促进无景区化目的地的建设》的主题演讲,他表示,旅游已经变成人们普遍的生活方式,中国的休闲度假时代已经来临;中国需要创新制度,需要保障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一些资源不够好,但是有市场的地方,可以靠创意、设计来进行旅游创新和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在一些有文化、有历史传统的地方,要用活化的办法,把活化作为保护的积极手段,适度的商业化更能满足人们后现代生活方式的需求。
吴必虎表示,传统的景区在过去的观光旅游,应该说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把一个围墙围起来,门关起来,然后售卖门票这个路径的模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地方政府和景区经营者特别希望涨价,过度依赖门票经济,而老百姓和媒体希望不涨价,一到黄金周就成了媒体的热门话题。热点景区在旺季时服务下降,也是很大的问题。在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商务旅游多种产品混合的发展过程当中,景区的重要性,过去景区管理模式,已经不太适应整个度假目的地的发展。
目前,旅游需求由经济型向中高低多层次需求转变,产业发展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但是转变很艰难。全域旅游目的地在很多地方流行,实际上跟技术的变化有关系,比如“互联网+”、“旅游+”都促进了无景区化的发展。中国已经进入全域旅游目的地建设的阶段,就要求我们在产品开发、管理、营销等方面进行思考。
“旅游的全方位提升并不是偶然的换了一个局长,或者大家对旅游比较喜欢,完全是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的现象。”吴必虎表示,“无景区化的目的地建设就是不依赖传统的景区,不以观光为唯一目的,而是到处都是滞留点。”
吴必虎认为,无景区化的目的地建设,已经对旅游规划的咨询服务提出挑战,旅游的民主化和过去设计师的权威主导就有冲突,物质建设为中心的时代已经过去,增量已经不再主导,而是存量的更新。在规划领域,过去以建筑师为主导的规划设计已经不符合要求,现在的规划要研究目的地的文脉、市场需求以及旅游的行为特点,特别是将景区以外的权利配置囊括在内。
在制度创新和创意设计方面,吴必虎表示,度假目的地和过去旅游会议有点不同,度假得到强调,然而度假的创新就是制度创新。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旅游地位毋庸置疑到达了一个高度,但是遇到很多政策方面、法律方面的障碍。中国的入境游下滑,签证、关税方面都有问题。中国人每年有几千亿的消费在海外,为什么不在中国多做一些免税的店,乡村土地为什么不能进入市场?这些都是旅游以外的变革需要。
他认为,可以通过规划设计解决问题。设计酒店、设计度假地、设计目的地可以弥补资源和区位的不足,要把酒店和度假区本身做成一个吸引物。目的地的东西要变成度假的产品,甚至,每个房间都有故事、有文化。
对于遗产、文物或传统的活化,吴必虎认为,中国的文物保护,总体来说很艰难,很多文物被损毁的同时,也对文物保护理念的落后提出批评,只重视物质的不重视生活的,只重视1949年之前的,不重视活着的文化的东西。
此外,吴必虎不太赞成商业化不好的观点。他认为,没有商业化就没有任何的文化遗产。而商业化满足了人们的商业需求,为消费者提供商业服务就是为人民服务,适度市场化是符合人类社会人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