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聚落规划,宜分散不宜集中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6-06-28
  • 点击次数:947

乡村的特点是分散,这主要是由它的生态规律、地理条件、社会结构所决定的。住建部拆旧建新、撤村并镇、赶农民上楼的做法是反其道而行之。所以,这样的规划政策必须调整,必须尊重生态、回归自然。

那么,为什么乡村会分散?为什么乡村规划不能搞一刀切、不能太集中?是因为有着资源、环境、生态、文化要素等的制约。


一、适应地理环境的农耕方式造就了乡村聚落的零散布局特征

乡村聚落的出现和存在的基础,主要是农耕生活方式,在中国,除了少数平原地区,比如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外,大部分地区都是山地、丘陵地形,土地都是一小块一小块的,非常分散,所以农户只能就近选择居住,不可能集中居住。华北平原一个屯就几千户,这种情况在南方山区就很少见,山区的很多村子都是几户人家,皆因耕地分散、地形复杂,老百姓在依靠土地生活的前提下,只能选择分散在一个个小村子里。


中国人口密度、性别比、城镇、乡村人口及其比例图  来源:新浪博客


二、满足安全需求的长期选址造就了乡村聚落的差异化空间格局

由于乡村建设条件特别不一样,从南到北气候差异很大,山下山腰山顶也各有不同,地质条件也不同,现在形成的传统村落是多少代人对环境选择适应的结果。


比如有的地方有泥石流、滑坡、落石,老百姓就会离得远一点,有的地方有洪水,老百姓就搬得高一点,有的地方有台风,老百姓就把房子的材料弄得重一些。正是在这种远一点、高一点、重一些的调整过程中,才渐渐形成了乡村现有的格局和肌理。这是几千年、几百年一点点选择适应的结果。


总之,地理条件复杂性、不稳定性、长期适应性造成了乡村现在这样大小不一、高低不一、与环境关系比较灵活的多样化格局。所以不要随便规划、随便拆迁,过去十多年的所谓新农村建设,很多地方乱拆乱建、不尊重历代形成的地理环境选择结果,将来可能会导致严重生态灾难。


三、深厚的传统聚落文化造就了乡村聚落布局严谨的细节结构

乡村每一栋房子坐落的位置除了与地理环境相关,还与乡村的文化传统相关,乡村有一种文化传统是非常讲究风水的,每家每户都把建造新房看成天大的事情,都要延聘专门的风水师选择位置、朝向、格局,屋檐、墙体位置哪怕差一寸都不行,而城里来的现代规划师,跑到村子里一两天就回到城里在电脑里胡乱绘制标准化、网格化的所谓新农村,完全不可能做到传统乡村风水师那样的细节考虑。在乡村宗法社会里,有祠堂、学校、土地庙,空间等级是非常明确的。现代的城市规划师,哪怕是清华、同济的高材生,也很少能对乡村的文化底蕴和设计细节有真正的理解,及时理解了,时间预算和低成本规划也难以支持逐户逐室进行风水规划。住建部所推行的限时、全覆盖乡村规划,会给乡村景观带来什么样的严重破坏,闭上眼睛也能看的一清二楚。


中国人口分布严格受胡焕庸线的生态制约   来源:澎湃新闻


四、三大条件决定了乡村规划宜分散不宜集中

耕作半径、生态影响、文化结构这三大影响因素,决定了中国乡村聚落的分布特点,选址布局宜散不宜统。为什么以前的乡村那么美观、漂亮、生态?就是长期精雕细琢的结果。过去十多年所谓的新农村建设,即将被住建部强推的全覆盖、设时限乡村规划,完全违背了乡村聚落形成发展的科学规律。如果住建部不停止粗暴的、限时的、全覆盖的规划冲动,必然系统性毁灭中国的乡村生态和文化传统。我们呼吁保留保护传统村落就是要保护乡村生态优势、文化优势,保护农业生产方式的适应性。


随着乡村生产功能的弱化消失,似乎乡村不再需要分散了,可以集中了,实际上东西南北的乡村差异很大,不能统一规划,要让农民自己选择。

乡村规划自治并不是一个政治语境,而是地理科学的要求,在复杂的乡野地区,每户农民的房子高低如何协调?朝向怎样设计?只有农民自己最清楚。所以,反对乡村全覆盖,不是反对政治上一统天下,而是倡导适应地理环境的多样化,遵守乡村宜散不宜集中的客观规律。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