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驱动型乡村现代化发展途径探讨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6-07-01
  • 点击次数:927

      中国工业化进程已进入中后期阶段,快速扩张的动力已趋弱,中国需要多途径城市化,旅游型城市化便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城市发展的一种自觉途径。乡村现代化发展是城乡两种生活方式并举、城乡同时现代化的乡村发展模式,主要是指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一、何为旅游驱动型乡村现代化发展
      最早提出旅游城市化的是澳大利亚学者Patrick Mullins,他于1991年提出“旅游城市化”(tourism urbanization),认为旅游城市化是20世纪后期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基于后现代主义消费观和城市观的一种城市形态,是一种建立在享乐的销售与消费基础上的城市化模式。
      对于旅游型城市化国内学者也有不同的界定。北京大学“多途径城市化”研究小组通过研究,认为旅游驱动型城市化主要是通过吸引旅游客流以及刺激现代服务业、交通、商业、房地产、休闲娱乐、餐饮以及其它配套相关产业,为目的地城市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而使人流、资源、资本向城市集中,促进城市化的发展。旅游驱动型城市化的主要特征包括:(1)具有一定区域范围影响力的旅游吸引物,包括自然文化遗产资源以及人工吸引物等;(2)旅游业在地方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并带动了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3)旅游及相关产业提供就业机会而吸纳了大量劳动力;(4)形成以旅游资源或旅游区为核心的城市空间发展增长趋势;(5)旅游服务体系完备,整体服务水平较高。

      我们认为,旅游驱动型乡村现代化是指以旅游功能作为城镇功能的重要部分,通过旅游业直接或者间接解决农民就业问题,从而改变城镇人口的就业结构,实现农民从农业转移向第三产业,城镇人口逐渐增多,城镇规模不断增大,城镇功能得以提升,从而实现城镇化的过程。旅游是推动城镇化进程的主要动力,有助城镇现代化的实现,旅游业与城镇化呈互推发展之势,城镇化过程有效地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而旅游业的发展也显著提升了城镇的综合实力。


二、旅游对乡村现代化发展的积极作用
      预计到2050年之前,中国的城市化率要提高到70%以上,因此,未来10-15年中国仍将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过去一个阶段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由于历史、体制等多种原因,中国的城镇化出现了众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说到底,城市化的关键要素是人而非城,城市化的结构是产业结构而非物质结构,而城市化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而非改变生活场所。旅游型城镇化是未来乡村城镇化发展的一条新路,是城乡两种生活方式并举、城乡同时现代化的城镇化,旅游型城镇化与其他城镇化类型兼容性强,可优势互补。
      1.旅游业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其联动效应是城镇化的基本动力。
      旅游产业是一个高关联度的朝阳产业,它具有的综合性、产业关联性强等特点,这使旅游产业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拉动经济的快速增长等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能很好地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与其他产业相互渗透和融合。产业之间相互渗透并融合会形成新的产业业态,而这些新业态的出现成为拉动经济的新的增长点。
      2.旅游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
      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门槛低,就业范围广,就业层次多,吸纳了大量因人口自然增长新增加的劳动力,以及因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从第一、第二产业转移出的大量富余劳动力,服务业及相关的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例增加。旅游的发展可以增加区域内的人流、物流、资金和信息流的流动,能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从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旅游业的发展改善了村民的生活,同时也改变了村民的生活方式,村民的从业结构由传统的农业生产结构转为现代的农商结合模式。
      3.旅游有助于改善城镇基础服务设施
      旅游业是涵盖食、住、行、游、娱、购等各方面的综合产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会带动区域的基础服务设施和交通设施的建设与发展。而且,随着旅游的深入发展,会推动区域休闲度假设施和服务设施等相关产业产品的换代升级。
      4.旅游有助提高村民的精神文化修养和价值观,真正实现人的城镇化
旅游业扩大了区域对外开放,通过增强区域与外界的物质、能量、信息、人员的流通,加速当地居民的观念更新和文化素质提升,在就业的同时感受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更快地接触和接受现代文明,在物质和精神上均实现现代化,从而真正意义上地实现城镇化过程中“人”的城镇化。
      5.旅游发展有助改善和保持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

      旅游在开发中注重对当地历史文化和特色建筑的保护,也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旅游消费符合新时代的消费观,在推动城镇发展的同时,能合理调整城镇空间布局、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提高城镇的精神文化内涵,从而达到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宜居城镇目标。


三、旅游驱动型乡村现代化发展的若干途径

      乡村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伴随着乡村城镇化的发展。本文根据城镇化驱动力的产生根源,探讨了以下四种旅游型城镇化的途径。


      (一)城郊辐射型旅游城镇化途径
      1. 城郊辐射型旅游城镇化概述
      城市化的不断深入,饱受“城市病”困扰的都市人群,都非常渴望亲近大自然,对绿色、休闲、健康有着强烈的诉求,他们需要用慢节奏的生活来缓解紧张的工作生活压力。
      位于大中城市城乡交错地带的村镇,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优势,受城市经济及基础设施等辐射影响,这些地区通常交通便利,可达性较强,同时又具有优美田园景观,这类村镇通常会成为旅游地产的青睐对象,以服务本地居民为城镇发展目标,为市民提供各种郊野休闲娱乐活动,以休闲度假、商务会议、农业观光休闲为主题,逐渐发展成旅游休闲小镇或者农业休闲观光为主的生态休闲小镇,从而实现旅游型城镇化。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的城郊尤为多见。
      2. 城郊辐射型旅游城镇化实施途径
      城郊辐射型旅游城镇化实施途径可概括为:
      (1)农民或劳动力会逐渐向城镇转移,农民不再是单纯的从事农业,除了传统的农业,会更多地集中于提供餐饮接待等服务;
      (2)村镇生产生活资料逐渐转向为旅游服务,村民的住宅从传统的居住功能转为旅游接待,农田则由传统的种植功能转为观光采摘等旅游休闲功能;
      (3)村镇产业逐渐转向餐饮接待、观光休闲等旅游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
      (4)村镇住宅不仅仅服务于本地农民,城市居民会考虑购买第二住宅用以周末休闲度假,同时城镇发展壮大的同时也会吸引周边农民或其他投资者来此购房,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同时城镇人口结构发生变化,由单纯的农业人口,逐渐转为农业人口和城市居民的组合。
      3.案例介绍
      城郊型旅游城镇化过程中常见的一种形式就是“农家乐”为代表的乡村旅游的发展。成都市是中国农家乐的发源地。“五朵金花”就是成都农家乐旅游的典范之一。“五朵金花” 位于成都市锦江区三圣乡,以“花香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命名,分别是在该乡五个村庄的花卉种植基础上,通过“花”和“农家乐”,把城市和乡村连接在了一起。现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休闲旅游娱乐度假区,成功地实现了以旅游推动地区城镇化过程。
      (1)从地区性质看,该区由成都市锦江区城郊的一片农村地区华丽转身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休闲旅游娱乐度假区。
      (2)从农民角度,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将农民的土地集中起来,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突出连片联户开发,共同扩大发展的市场空间,提高了土地的集约化程度。通过多渠道来增加农民收益,首先,农民可以通过土地的转包、出租等形式获取租金[11],其次,构建农民就业体系,开发服务型、社会型、自主型、创业型、公益性等不同岗位,多渠道促进农民就业,同时,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农民利益。农民从以前从事农业转为以服务接待业为主。
      (3)从农房改造和基础设施方面,近年来,三圣花乡按照“宜拆即拆、宜建则建、宜改则改”的办法改造了3000多户旧农居,注重突出蜀文化民居风格,把原来的6个行政村合并成5个景区。建立农村新型社区,并配套建设学校、农贸市场、社区公共服务站、健身器材等公共服务设施,积极引导农民向中心社区集聚,即将完工的2个农村新型社区占地500亩,能安置农民2.2万人[11]。

      (4)从农业角度看,“五朵金花”地区已不再是经营传统的耕作种植农业,替代传统的农业的是休闲观光农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在这里得到了大力发展。


      (二)景区依托型旅游城镇化途径
      1. 景区依托型旅游城镇化概述
一些远离城市的著名自然风景景区,由于环境容量及自然条件的限制,通常不具备接待大规模游客的条件。这些旅游目的地的周边的小镇或村子,虽然不在景区范围内,但自然景色也不错,加上地理位置上的优势,分担了景区的旅游接待工作,最终成为景区的旅游集散地,形成人口聚居地,从而实现旅游型城镇化。比如九寨沟景区、黄山景区周边区域的城镇化。
      2. 景区依托型旅游城镇化实施途径
景区依托型旅游城镇化实施途径可概括为:
      (1)在景区开发前,该区域只是普通乡村地区,随着景区的开发与发展,游客量的增多,逐渐了分担了旅游景区的旅游接待,村民及劳动力逐渐集中,中心区域会逐渐发展成具有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功能的集市,从而也加速了区域的现代化过程。
      (2) 区域人口结构由本地村民转为村民和游客及投资客等构成,其随着游客量地增多,城镇人口规模也将增大。
      (3)农民从村民转为服务接待人员,在旺季为旅游从业者,在淡季可能还会从事部分农活,但以从事旅游服务业为主。随着与外界交流的增多,游客的精神文化内涵也得以丰富,促进了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
      (4)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城镇产业会从简单的旅游接待逐渐转向及旅游接待、娱乐休闲、度假等于一体的综合产业结构。
      3.案例介绍
      汤口镇位于驰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南麓,是黄山的主要生活服务基地和旅游接待基地,以旅游接待为功能目标,不断改善区域基础设施,改变了脏、乱、差的局面。围绕打造“一流旅游名镇、休闲养生福地、文明和谐新区、综合服务基地”的战略定位,以旅游经济发展为牵动,不断壮大经济实力,实现并推动城镇化发展。

      至2006年,集镇区已基本形成旅游的食、住、行、游、购、娱等产业格局,服务功能日臻完善,境内各旅游经营工商户400多户,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2000人[12]。2003年镇属景点累计接待中外游客38.35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1136.6万元,以旅游为主的三产对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的贡献率达80%以上。2004年,汤口镇景区共接待中外游客63万人次,2009年,镇域人口1.18万人,旅游接待162万人次,实现财政收入4250万元。现阶段汤口镇还依托三个基地(汤口—寨西综合旅游服务基地、山岔旅游观光创意产业园基地、芳村与冈村农家乐服务基地)的升级改造和新农村建设,不断促进城镇化的深入发展。


      (三)资源富集型旅游城镇化途径
      1. 资源富集型旅游城镇化概述
      自身拥有特色旅游资源的城镇,即便是缺乏地理位置和交通上的优势,但城镇本身就是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旅游吸引物,通过特色的旅游资源,打造核心旅游吸引物,发展旅游经济,从而实现旅游型城镇化的途径。以拥有独特历史文化、建筑特色、民俗文化等的历史古村落较为常见。
      2. 资源富集型旅游城镇化实施途径
      资源富集型旅游城镇化实施途径可概括为:
      (1)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受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基础设施等限制,村镇的开发往往落后于城市、县城可达性更强的地域。当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后,人们才逐渐将注意力集中到这类资源富集型的偏远村镇。
      (2)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本地居民也从普通农民转为旅游业的积极参与者,参与旅游服务接待,商业零售,旅游向导等,思想受到外界文化信息的冲击,精神文化不断得以丰富,传统的乡村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3)通过旅游发展,整合城镇自然文化资源,树立地方品牌,促进旅游产业发展,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3.案例介绍
      皖南西递是极具代表性的古民居旅游景点,至今尚保存完好明清民居近二百幢,徽派建筑错落有致,砖、木、石雕点缀其间,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旅游业的发展使得村落的整体的综合实力得以提高,为了提高古村落直接的可达性和景区之间的串联,修建了大量基础设施,给居民带来了便捷的交通和顺畅的通信。
      旅游的发展,同时也改变了丰富了农民的就业方向,据相关调查显示,西递的村民务农比例由41.8%下降到了36.3%,经商比例则由原来的7.7%上升到23.1%[13],同时,农民的收入也得到很大的提高,生产和生活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促进了人口城镇化的发展。

      在发展旅游的同时,随着村民视野的扩大,文化素质和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意识到自己的“破房子”原来是块宝,加强了保护意识,对可持续发展旅游有实质性的认识,同时也促进了城镇化的持续发展。


      (四)文化创意型旅游城镇化途径
      1. 文化创意型旅游城镇化概述
      在本身旅游资源禀赋较好,但还不足以成为独立旅游目的地,或者资源禀赋不高的普通区域,通过结合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或者特色主题进行文化创意,以创造力为核心,强调一种主体文化或文化因素依靠个人(团队)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权,成为创意休闲小镇或者具有创意主题的特色社区,从而实现旅游型城镇化道路。
      2. 文化创意型旅游城镇化实施途径
      文化创意型旅游城镇化实施途径可概括为:
      (1)围绕某一特定的主题进行文化创意,吸引相关的创作家、企业等入驻或者对该区进行主题创意开发,发展创意产业,形成产业聚集,入驻的企业或个人逐渐成为产业区的居民的一部分。原有的村民被重新安置,或者加以引导,加入创意产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
      (2)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区域的各项功能设施和基础设施均得以完善,对旅游者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从而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丰富了区域的产业结构。
      (3)文化创意型驱动下的城镇化区域外来的常驻人口素质较高,本地村民在旅游开展过程中也丰富了精神文化内涵,更易实现人的城镇化。

      (4)以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将是该区的主导产业。


      3.案例介绍

      宋庄位于通州区北部,总面积百余平方公里。砖瓦房、玉米地、水果摊、小卖部,初入镇子,只觉这里跟京郊农村没有什么区别。但隐藏在乡村风土之下的宋庄却是北京乃至全国规模最大、知名度最高的艺术家群落。这里地处偏远乡村,毗邻潮白河,可以满足艺术家内心中追求安宁、原始生活的愿望;而距繁华的市中心不足20公里,距离CBD13公里,从这里驱车仅1小时便可到达国贸地区,那里高度繁华的现代化气息又能使艺术家们很容易融入闹市。
      2003年的时候,当地艺术家有二三百人,到2005年猛增到700多人,现已有千余艺术家在此“落户”。宋庄镇政府2004年提出文化造镇,因势利导发展文化经济,目标是建设世界最大的原创艺术家聚集地和集产学研为一体的艺术硅谷。通过积极的社会动员,村民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比较理解和支持,并参与到相关产业配套服务的提供中来。
      宋庄坚持引驻艺术家,坚持市场主体建设和项目建设并重,积极催生市场主体,引进文化机构和企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兴建以宋庄美术馆为代表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成立直接服务于艺术家的宋庄艺术促进会,对原创艺术产业集聚区的升级起到助推作用。2005年,宋庄镇域生产总值12.5亿元,税收2.57亿元,农民人均收入9285元。宋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大大推动了地区城镇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付晓峰.旅游型城市化,城市发展的一条新路——吴必虎教授专访.济南日报,2011年9月1日
[2] 北京大学“多途径城市化”研究小组.多途径城市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3] 陈鹏.贫困地区旅游城镇化发展模式探索[J].城市化杂志
[4] Mullins P. Tourism urbaniz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1991 15(3):326-342.
[5] 陆林,葛敬炳. 旅游城市化研究进展及启示[J].地理研究,2006,25(4)
[6] 徐光平. “十二五”时期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研究. 东岳论丛,2011,32(8)
[7]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社科文献出版社.《2010年城市蓝皮书》. 
[8] 高云才. 我国200余地级市中183个拟建设国际大都市. http://news.sina.com.cn/c/2011-02-14/064921949535.shtml
[9] 草根海洋.观光休闲农业的标杆:成都新农村建设“五朵金花”.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46393b0100qi1n.html
[10] 汤口镇志办.第五章旅游业.汤口镇志. http://www.tangkou.gov.cn/DocHtml/1/2009/8/3/1855939545.html
[11] 周莉.试论旅游业发展对农村城镇化的驱动[J].职业圈,2007,(3)
[12] 盛永利,黎筱筱,杨小兰等. TOLD模式:旅游导向型土地综合开发[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