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进入21世纪,一场“生态风暴”骤然席卷全球。飓风海啸、地震火山、气候变暖、石油污染不断侵袭地球,哥本哈根环境大会也无疾而终,人类难道真的要面临2012的最终审判?在此形势下,一场堪称有史以来最大生态盛会的“生态世博、绿色世博”在上海拉开帷幕。
一、生态理念和技术在世博会的应用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尽力向人类展示:在未来,城市如何发展才能让地球这个所有生命物种的家园更美好。世博会选址就在黄浦江两岸,昔日繁忙的码头、工厂、仓库、市中心区域。上海不仅是为了举办一场世博盛会,更是要把这块旧城区打造成一个未来生态城市的样板,下面盘点世博五大生态理念和技术。
正生态:世博园区作为未来生态城市示范地,在生态规划中,引进“正生态”的理念:不只要节能,而且还能采能、产能,实现负的排放,净水、增绿、采能、降温。
节能产能:园区内主题馆、中国馆、世博中心、演艺中心等主要场馆设施以及部分国家的自建馆,在屋顶和玻璃幕墙上都安装了太阳能电池,总装机容量超过4.68兆瓦。整个园区,70%的灯将采用LED照明,不减少亮度的基础上可以节省90%的能源。园区公共交通系统投入了40多辆燃料电池混合动力大客车、300辆超级电容汽车等清洁能源车辆。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TD-LTE应用、LED照明工程、太阳能等技术大规模应用,不仅实现节能,而且实现能源再生产。
低碳建筑:中国国家馆“东方之冠”采用了层叠出挑自然遮阳,低耗能的双层玻璃、制冰技术应用大大降低用电负荷,采用太阳能光伏技术实现照明用电自给,总能耗将比传统模式降低25%以上;日本馆“紫蚕岛”的钢骨架上采用了能发电的非晶硅薄膜;芬兰馆“壶穴”的外立面采用了塑料、泡沫和纸张构成的生态回收材料;挪威馆“巨树”的材料“黏竹”,它成为“树”的原材料,并可在展后再利用;“沪上生态家”、伦敦零碳馆作为城市最佳实践区的代表,完全实现零碳排放。
控温降温:园区采用黄浦江冷水源,采用低压两相流喷雾降温设施,喷雾区域约18万平方米,在喷雾后15分钟内,3米范围内温度会降低6℃。高架步道串联“遮荫网”,还有世博轴6个巨型圆锥状“阳光谷”可将新鲜空气和阳光引入地下千米长的人行步道,通过喷雾、利用各种环保降温方式,世博园区公共活动空间的温度比市区还要低3℃—5℃。
净水增绿:世博园通过对黄浦江水进行净化利用,对园区的雨水收集利用,用于道路冲洗和绿化灌溉。最后,通过绿地和渗水材料铺装蓄渗,回灌到黄浦江。增绿方面,园区的绿化面积是原来的3倍,占园区面积的30%。形成一环两园五带多点绿化格局。将建筑底部架空,悬浮于大面积的自然绿化带上,垂直绿化墙都是重要的增绿方式。
二、生态规划理念
规划定义:生态规划理念发展迅速,应用越来越广,不同学者都对其给出了非常科学的定义。如生态规划奠基人麦克哈格定义:利用生态学理念而制定的符合生态学要求的土地利用规划。我国生态学家王松认为:其本质是一种系统认识和重新安排人与环境的复合生态系统规划。
理念探索:自然生态环境在人类生产力没有高度发达时平衡发展,人类的开矿、战争、工业化、城市无限扩张等打破了这种平衡。如引起的温室效应、拉尼娜现象、厄尔尼诺现像,导致洪水、干旱、飓风等人类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笔者认为探索生态环境平衡发展规律,如低碳、零排放等,或者完全模拟自然生态环境建立起来的生态新城,不带给地球任何环境负担,人与各类动植物和谐共处,人[FS:PAGE]与自然环境平衡发展。寻求这种发展模式就是生态规划。生态规划绝非中国古人所讲的“天人合一”思想,古时生态尚能平衡,现在只能谋求高科技力求平衡。
三、未来生态规划的运用
可持续发展:各种环境问题如梦魇般困扰着地球,其关键是人类无尽的消耗与地球有限的资源之间的矛盾,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如人口剧增,地球生命维持系统压力增大。人性的贪婪导致资源大量无序不合理开发使用。生产生活中排放大量废弃物,影响生态系统,破坏生态平衡。生态学是适引导人类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原理,通过生态规划来协调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途径。
自然环境区域的生态规划:在人类活动区域无限扩张的今天,对于珍稀动植物只能设置自然生态保护区,目前世界各国都普遍把原生态的森林、湿地、草原、沙漠、峡谷、海洋等设置成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尽量减少人类活动对其影响,严格保护。但是这些区域内依然面临着如: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生态隔离、生物入侵、物种濒临灭绝等问题。自然保护区也必须通过生态规划,合理科学地解决未来发展的问题。
人类居住区域的生态规划:城市、乡村、自然文化旅游景区等人类居住生活工作的区域,更应当通过生态规划解决环境问题。人类目前已经有一半人口居住在城市,未来城市人口会达到80%,城市的生态规划至关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