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化草地生态保护与生态旅游开发(下)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5-07-30
  • 点击次数:614

以内蒙古西部荒漠草原为例
im电竞官网国际咨询集团 北京im电竞官网旅游景观规划院


二、退化草地生态旅游开发建议
        退化草地生态保护对旅游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前文以内蒙古西部荒漠草地为例,在分析荒漠草地生态退化与生态恢复的基础上,提出了草地生态旅游规划设计的原则与要求。下文将从旅游开发角度,就如何促进与协调西部荒漠草原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进行阐述,并提出相关规划方法技术建议。
(一)西部荒漠草原退化生态系统恢复
1、因地制宜, 优化草地植被构成
        内蒙古西部草原多属于干旱半干旱退化草地,多年平均降水多为200~300mm,潜在蒸散发远大于降水,土壤多为风沙土和栗钙土。在草原植被种植方面,以往森林常被认为具有一定的水源涵养的作用,但不可忽视的是,森林在生长过程中需消耗大量的水分,被黄秉维院士形象的称为“抽水机”。400毫米降水是森林自然分布的低线,如果不考虑内蒙古西部地区隐域性条件(如地表水补给),在自然条件下林木很难在当地存活生长,需要大量的人工投入,这不仅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而且很难发挥其生态功能。从土壤条件看,风沙土保水保肥效果较差,而栗钙土具有坚硬的钙积层,这两种土壤类型均不适于乔木生长。
        因而,在对草原区进行旅游规划的过程中,在区域景观塑造与绿地植被选择方面,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气候条件,以本土植被为主要恢复类型,避免大面积的造林活动,在对草原生态系统保护的同时满足旅游区植被类型多样性和景观美学的要求。
2、退化草地恢复应以围封禁牧等自然恢复措施为主
        据初步调查,内蒙古西部草原主要以旱生植物为建群种,其覆盖度较低,地表沙质裸露面积较大,生物多样性较低,基本无生物结皮形成,退化较为严重。由处于同一气候区的沙坡头研究区多年退化恢复实验成果来看,处于该阶段的退化草地仍具有较强自然恢复能力,在去除放牧压力条件下,能够从群落生产力、植被覆盖度、土壤物化属性等方面得到较好、较快的恢复。因此,可在植被覆盖度较高的地方采取禁牧等自然恢复为主的措施,在植被覆盖度较低、沙质裸露较大的地区,适当增加人工播种的方式促进恢复。
3、提高牧民收入,从根本上杜绝过牧行为
        以其他生产方式代替传统的放牧生产,置换天然草地经济功能是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切实保障。只有解决牧民的生产后顾之忧,提高其生活水平,才能更有效的执行禁牧措施。可以通过以下两方面提高当地牧民生活水平:一,通过生态移民的方式,将牧民集中起来开展现代畜牧业生产,改变当地牧民生产方式,增加其收入,进而减少草场压力;二,生态旅游是草原区具有高附加的可持续发展产业,通过生态旅游的发展,引导当地牧民参与到旅游活动中来,实现旅游富民。
4、开展退化草地恢复监测工作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草地并非处于非利用状态,而是仍然有野生动物采食,适量的采食是维持草地稳定的重要因素。从沙坡头的研究来看,以油蒿为建群种的群落并不是当地的顶级群落,禁牧后会逐渐演替为以草本植物本氏针茅为建群种的顶级群落。草本植物在防风固沙方面作用明显弱于以油蒿为主的灌木群落,从而可能在一定因素下(如极端气候、偶发人为干扰等)出现草本退化甚至沙化的危险。因此,应当建立观察机制与措施,监测其群落退化恢复过程,同时今后应开展相关调查与研究工作,充分论证禁牧恢复的时间阈。
5、保护为主,开发利用湖泊生态系统
  [FS:PAGE]      在内蒙古西部退化草地区,分布着一定数量的湖泊水体,这类水体虽然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但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湖泊生态系统具有脆弱性,对人类干扰极为敏感,一旦消失则无法恢复。因而,在对草地进行旅游开发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湖泊的生态保护,遵循以下保护原则:实施分区开发的原则,制定湖泊核心保护区、缓冲区以及旅游活动区,改变传统的围湖开发模式,科学合理制定湖泊资源的保护措施和利用强度;在湖泊周边严格控制新建、改建和扩建污染水体的旅游开发项目和各项活动;设置的各类旅游景观、旅游活动和旅游设施,不得影响湖泊生态环境,应当与自然景观相协调;采取措施定期组织湖泊清淤工作,避免因泥沙和垃圾堆积引起的湖面萎缩;利用GIS和GPS等技术,对湖泊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旅游安全性管理等方面实施动态监测。
(二)相关规划方法技术建议
1、环境质量评价
        通过衡量旅游地是否适宜游客及当地居民健康的活动和生活,是否适宜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是否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社会及经济效益,对旅游区的环境能够满足旅游活动需要的程度进行量化分析或定性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环境质量评价结论。
2、环境影响评价
        是指在规划编制阶段,对规划实施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的过程,它是旅游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在规划层次上的应用。它不仅能帮助旅游规划实现其环境合理性和决策科学性的要求,有效避免或降低旅游对草地与其他资源的干扰或污染,促进旅游规划实施后的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相协调, 而且能够为旅游项目的选址、布局和规范提供可靠的依据。
3、环境容量控制
        参考《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GB50298-1999 )的相关标准,结合规划区实际情况,通过草原旅游区环境容量的测算,可在景区发展成熟后的旅游旺季严格按照容量测算数字控制每日游客数量,以此达到有效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目的。
4、生态分区管理
        可根据旅游保护对象、游览对象和旅游活动的不同,以及环境质量的适宜性,将草地生态旅游区划分为若干个保护区、轻度干扰区、旅游观光区和旅游服务区。以此实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草地资源和发展旅游业之间的平衡,实现在为游客提供旅游体验的同时有效分流游客,控制旅游活动和强度,保护草地资源的目标。 "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