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已然开幕,“后世博时代”扑面而来。在后世博时代,我国旅游业发展将何去何从,如何利用后世博时代的效应发展旅游业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的问题。整体来讲,后世博时代旅游发展的关键在于如何最大限度把举办世博会带来的无形资源,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优势。后世博时代对旅游业的影响可大致归纳为如下三点:
首先,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将对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
众所周知,旅游行业涉及的产业非常广泛,《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41号文件,明确指出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海洋功能区划、基础设施规划、村镇规划时,必须充分考虑旅游业发展需要,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在整体经济的发展格局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因此未来旅游规划的发展趋势将与城市规划发生更为紧密的联系,更多的时候甚至需要站在城市规划的角度来布局旅游业发展。后世博时代,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将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这必将会对旅游规划的编制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提供更为科学和先进的指导与参照。
其次,后世博时代的辐射效应将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一轮动力。
随着2010年国家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政策的出台,很多地方已经迈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步伐,如上海、湖南、广西、山西等省市坐拥当地文化富矿,发挥各自文化资源优势,积极搭建平台,为当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拓宽了渠道,正在成为全国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力军。而世博会期间精彩的文化演艺活动所带来的思维冲击,将成为推动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崭新力量,将对中国的文化旅游、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演艺、休闲娱乐、艺术品与工艺美术、动漫游戏和会展业等方面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最后,后世博时代对客源市场的拉动力主要体现在国际入境客源上。
上海作为我国的经济中心、第一大城市,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在我国本身就具压倒性,世博会结束后,大部分的场馆将会拆除,对国内客源来讲,后世博效应主要体现在对保留场馆的参观及其衍生消费上,只能说是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很难在扩大客源规模上发生质的改变。但对于国际客源来讲,上海世博会历时半年,预期客流将超过7000万人,海外游客约400万,作为旅游目的地的上海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将得到极大提升,将会对入境旅游产生极大的拉动力,这点从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对北京城市知名度、地位的提升以及对旅游业的带动作用上可见一斑。
毋庸置疑,上海世博会将对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将产生很大影响。纵观世博会的发展历史,在后世博时代,大力发展城市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的着眼点是大势所趋,长三角地区各城市间,由于地域相近、人缘相亲、经济相联、文脉相同,素有协作发展的历史渊源。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势必会打造一个辐射泛长三角地区的“世博圈”,将为徐州等世博圈城市创造更多的旅游客流和更多的经济推介机会。如何向世人更好的展现徐州的文化和生态,展现徐州开放、活力和宜居的面貌,打造后世博时期的国际化徐州,是后世博时代徐州旅游营销的重点,而徐州如何最大限度利用后世博效应的关键还在于要紧密依托上海国际城市品牌,在各个层面上加大与上海的合作力度,吸引更多上海的入境客源,全力实现与[FS:PAGE]上海的无缝对接,具体可体现在如下六大领域的对接上:
第一,交通对接。
中国即将迎来高铁全面发展的新时期,而途经徐州的京沪高铁已经在紧锣密鼓的修建当中,徐州要与上海实现无缝对接,首要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交通对接。增加上海到徐州直达专列,通过高铁、动车组、火车以及长途客运等交通方式,有效缩短上海与徐州的交通时间,方便旅客的泛长三角一站式体验。陆路方面,可以借鉴欧洲铁路通票和快客旅行方式,采取徐州往返上海的仿古、特色旅游专列等形式,游客持通票可在一定限度内的任一时间、任一地点上下车。水陆方面,徐州未来可着力打造京杭大运河的“文化之旅”,打通中国旅游的南北大动脉。京杭大运河沿岸的18个城市形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带,这正契合‘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上海世博会主题,沿河可发展房车、露营、自驾车基地等。此外,还要充分利用上海正在积极筹建国际邮轮母港的时机,继续深化与连云港的全方位合作,利用豪华邮轮的旅游方式,带动徐州旅游业发展。
第二,文化对接。
世博会本身就是一场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奥林匹克”盛会,文化是世博精神的重要体现。目前上海正充分利用世博机遇,把演艺和娱乐产业与资本、产权、衍生产品等市场的开发结合起来,开展演艺节目的推介、交易、展演、培训以及衍生产品的开发。徐州与上海在文化上具有一定的差异互补性,上海打造的是现代化、国际化的都市文明,而徐州则更多的是以汉文化、军事文化为特色,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军事文化则是位于国际上前列的文化,未来徐州可通过与上海的差异化文化对接,打造离上海最近的汉文化与军事文化的娱乐、休闲、体验基地,让上海的入境游客在最近的地方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感召,丰富泛长三角地区旅游产品的宽度与深度。
第三,低碳经济对接。
上海世博会推广“社会-经济-生态”理念,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而对于徐州这座资源枯竭型的重工业城市来讲,低碳经济发展是刻不容缓的,徐州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低碳中国论坛”首届年会上,徐州市荣获了2009中国低碳风云榜“最具竞争力的低碳产业基地城市”称号,目前徐州还在积极与德国合作成立徐州生态示范区,以“徐州东方鲁尔工业”为产业载体,以“中德研究中心”为技术平台,开展煤矿塌陷地生态修复工程、工程师培训、能源利用等项目的合作构想,城市低碳经济已经是推动徐州旅游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之一。未来徐州应在低碳经济上与上海形成紧密的联系,利用上海的技术、理念优势,充分利用旅游业的绿色、低碳效应,打造徐州低碳样板区、实验区,形成京沪高铁上的低碳绿色纽带。
第四,产业对接。
后世博时期与上海对接的实质还应该落实到产业发展上来,形成以旅游为导向的产业体系、产业链的组团发展才可实现与上海合作的长远纵深发展,与旅游度假相关的产业包括有上述的文化创意产业、商务会展产业、时尚运动产业等。上海已于2009年通过了包括金山中国农民画村在内的15家首批文化产业园区的认证,而徐州农民画、儿童画已颇具知名度,还拥有全国文化名村马庄,未来可依托农民画等载体的横向联合实现两地的产业对接。此外,后世博时期商务会展业将迎来又一个大发展的绝好机遇,徐州未来将利用其交通、商贸等优势打造商务会展之都,这势必[FS:PAGE]要求应充分利用上海这个国际化都市的带动作用。
第五,节事活动对接。
节事活动对于都市旅游的带动作用已经日益凸显,世博会后期,随着上海在国际上知名度的迅速攀升,各种节事活动在世博后仍将得到长远、持续的发展。徐州可以组织有民族特色、有影响的一流艺术精品到上海,以及规划中的世博主题园展演,同时也可以将上海最新的文化节庆品牌项目引入徐州,还可通过两地的联合共同举办某些大型节庆活动,如可依托上海现有的桃花节、国际马拉松赛等与徐州在桃园、未来运动产业发展潜力等方面相结合,形式节庆活动的规模效应,辐射更广泛的周边地区。
第六,配套设施与服务对接。
上海游客量的增加,必将加大上海的住宿接待等软实力方面的压力。徐州与上海仅隔近600公里,可通过各种便利快捷的交通方式,开通专车巴士接送,在主要街区、景区、机场、车站、码头设立24小时旅游服务柜台,提供旅游宣传资料和咨询服务,实现旅游人流的即刻、无障碍周转,还可通过为旅游者提供大幅优惠住宿措施等吸引更多的客源,扩大徐州的城市影响。需要注意的是,特色化与差异化仍是设施与服务对接的关键,须充分发挥徐州对上海的互补作用来实现共赢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