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2年冬奥会申办成功后,北京市委市政府发了一封贺电“北京携手张家口申办2022年冬奥会的成功,是坚决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积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结果。”从这封贺电中可以看出,冬奥会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充满激情的全民狂欢中,人们将冬奥会描述为价值3000亿的大蛋糕,然而,冬奥会对于京津冀的价值并非仅仅是蛋糕而已,因为蛋糕吃完就没有了。
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冬奥会将使得京津冀这个中国经济的增长极发生质的提升与改变,主要表现为竞争力的再平衡和转型力的再提升,这其中,最给力的杠杆就是中小城市。
一、中小城市品牌形象——京津冀竞争力再平衡的新杠杆
冬奥会的举办,以及举办之前长达近7年的筹办都能够极大提升主办城市的国际知名度。一座城市旅游业的兴盛与否往往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城市品牌的提升,大型体育赛事对于城市来说,无疑是一次引爆品牌营销的绝佳机会。很多奥运会的申办城市都希望借着奥运会树立城市的国际知名度。
长期以来,京津冀中小城市缺乏打造城市品牌的意识和能力,与江浙一带的城市相比有较大差距。这一次冬奥会申办成功将使得京津冀城市群摆脱过去双城牵引的模式,呈现出多元共荣的局面。所谓的双城就是指北京天津,这两座城市的国际影响力过于强大,以至于人们无形中忽略了京津冀的中小城市。
此次冬奥会申办成功,京津冀城市群的整体品牌将有望进一步加强,特别是中小城市品牌传播力的提升将不断增强他们与北京和天津城市品牌的融合力,在融合中强化京津冀城市品牌的国际化特征。这种国际化特征一方面让京津冀整体城市品牌与长三角、珠三角和东北等城市群形成相对优势,另一方面则利于以整体合力参与国际城市群的竞争。同时,在国际化之外,由本土化引发的品牌差异竞争格局也将逐步形成。这种差异格局将使得京津冀城市群品牌形成良性的内生发展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冬奥会的落选城市阿拉木图就是怀着提升城市品牌的目的来争取申办冬奥会的,可惜的是,在北京和张家口的优势面前,它落选了。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申办冬奥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城市品牌竞争的过程。
二、中小城市旅游产业——京津冀转型力再提升的新杠杆
产业转型升级一直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作为中国经济重要增长极的京津冀地区,其产业转型升级的任务更加迫切。
冬奥会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的贡献首先体现在对基础设施建设的促进。在京津冀一体化的战略背景下,基础设施建设的内生力量是京津冀转型升级的动力。假如没有冬奥会,京津冀的基础设施建设也照样会稳步增长。但是,冬奥会的出现为这样的稳定增长增加了一定刺激作用。在冬奥会的刺激下,京津冀基础设施一方面会在速度上有所提升,另一方面会在旅游基础设施方面有明显增强,有些重要城市(比如张家口)甚至会参照国际化城市标准来推进新一轮的城市建设。
冬奥会对京津冀基础设施建设的促进过程也是一个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发展再平衡的过程。长期以来京津冀城市群存在着发展不平衡问题。大城市特大,功能高度聚集,而中小城市基础设施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这就造成了城市群内部的一个发展断层。冬奥会的契机会使得这种发展断层得到较快的弥补,国家将重点培育中间环节的城市,比如保定、廊坊、张家口、崇礼等。这些中小城市借助冬奥契机的快速发展将成为京津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亮点。
值得一提的是,带动这些中小城市快速发展的主导产业将是旅游业。这一点其实已经不是一个将来时,而是一个现在时。其主要表现可以概括为点的牵引和带的辐射。
1、点的牵引
随着京津冀发展能量的多元化,大城市和中小城市都将成为京津冀版图上的闪亮明星,牵引城市群整体协同、协调发展。以崇礼为例,这个只有12.6万人口的小城,投身于滑雪产业的人数就有近两万。统计表明,2014年崇礼县第三产业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了41%,比2011年翻了一番;接待游客突破2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9%和28.2%。在旅游业的主导和引领下,崇礼正在以自己微小的力量破解着京津冀产业转型升级的坚冰,以春天般的蓬勃力量迎接着2022年的冬奥会。
2、带的辐射
北京和张家口作为冬奥举办地,将以相互呼应的力量形成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早在去年,张家口就提出了打造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的构想:依托滑雪、温泉、草原、水景、山林、文化、特色农业等资源,以京藏、张石、张承、京北路等主要交通线路为骨干,以怀来、赤城、崇礼、张北、沽源、涿鹿、蔚县、阳原为节点,重点打造“滑雪温泉、草原风情、葡萄酒、民俗精品和历史文化”五个旅游大区,打造“泥河湾文化、三祖文化、剪纸文化、边塞文化、商旅文化、近代工商业文化”六个特色文化品牌,发展“滑雪、围棋、户外、健身、草原民族体育”五个特色体育产业,真正使张家口成为国际旅游目的地。
随着冬奥会的筹备进程,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的建设也将逐步加快,在这个旅游带的辐射下,京津冀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将获得可持续、健康、绿色的新能量。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应当将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理念与国际接轨,以尊重生态肌理、生产规律和生活情怀的方式去发展中小城市,让中小城市在京津冀版图中成为大城市与农村互联互通的缓冲带,成为国际化与本土化进行对话的新高地,成为平衡京津冀的新杠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