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旅游,请别叫我“文艺范儿”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5-11-18
  • 点击次数:1413

画风赏析:文艺旅游=文化艺术旅游?

提起“文化艺术旅游”这个命题,不少读者会将其解码重组为“文艺旅游”。的确,相对于略显高冷(或可称作古板?)的“文化艺术”一词来说,它的缩写“文艺”更为现代人所认可,也更具代表性和指向性:文艺的衣着是棉或麻,文艺的小说是米兰昆德拉和卡尔维诺,文艺的网站是荔枝FM和堆糖,文艺的网店是南食召和步履不停,文艺的周末是创意集市与多肉课堂……

人们之于“文艺”的共鸣,已经让这个词符号化。可是回头看看,才发现其中有的符号只是对文艺内涵一鳞半爪的体现,有的甚至可能完全与本意无关。符号化后的“文艺”,已然是一个被世人了然于心的形容词,而不单单是对名词“文化艺术”的缩写。


在这样的语境下,“文艺旅游”与“文化艺术旅游”便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到敦煌,文艺之旅是在月牙泉边数星星,在鸣沙山上露营,拍一幅长河落日圆的剪影;而文化艺术旅游,是观赏一场敦煌舞的表演,远赴榆林窟寻访美而不闻的壁画,在莫高窟博物馆呆上一天,描摹飞天的神韵。

到厦门,文艺之旅是住在曾厝垵的旅舍,逗树阴下的猫,去鼓浪屿那一家一家,叫“张三疯”、“四小姐”或“花时间”的店铺闲逛小坐;而文化艺术之旅,是中秋齐去博饼,端午一起抓鸭,是从祭灶到元宵舞狮、猜谜、祭天宫的热闹,是对菜市场里“禁止乱扔海蛎壳”告示的会心一笑。

到桂林,文艺之旅是乘着竹筏,漂过阳朔再漂遇龙河,是三五七八个徒步或骑行的玩伴,是西街酒吧里的一首歌;而文化艺术之旅,是学当地人来一碗先干后汤的桂林米粉,是比较广西贵州云南喀斯特地貌的不同,是学会那么一两首壮族民歌。

 

我们不能说,所有“文艺的旅行”都与文化艺术无关,却不可否认,它与这个浮躁的社会一样,越来越流于一种表层的感知。它强调的更多是一种感觉或画面,而对于真正的文化和艺术,则缺乏探究的热情与耐心。

 

有人将这种现象归因于国内旅游目的地本身文化性与艺术性的缺失,我想,没有任何一个城市、任何一个景点,会承认自己文化的断绝,事实上也绝无可能。所有的现象只要不是偶然,便是一种文化,所以曲水流觞是文化,醉饮西江是文化,博饼斗鸡、采耳修足也是文化。所有的美,只要呈现于世间即是艺术,所以诗词歌赋是艺术,昆曲古琴是艺术,相声快板、泥人糖画也是艺术。

 

或者,也有人以为症结在于游客欣赏文化艺术的水平不高,在笔者看来,这更是一种不作为下的推卸,君不见,前往欧洲旅行的游客归来,往往乐意分享科隆教堂的建筑,卢浮宫的画作以及塞尚的后花园。一个乐意接受外来艺术文化的群体,何以能没有能力,去欣赏一曲《龙船调》或一幅《富春山居图》。

 

文化艺术旅游如何出发?

当责任不在施与受的两端,探索的目光,应该转向衔接两者的桥梁。文化和艺术,如何发现、如何开发、如何展示、如何传播……这一系列的问题,是引领起(很遗憾,我们甚至不能用复兴)文化艺术旅游的核心所在。笔者仅从个人角度出发,给出三点建议:

一是要提升挖掘和保护文化艺术的眼光,并设立一定数量的展示空间。

不同的文化和艺术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从记录历史与审美的角度来说,意义是难分大小轻重的。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尽量对多种类型的文化艺术进行保护,有助于文化艺术价值的保留与文化艺术旅游氛围的形成。

在这一点上,杭州是一个很值得赞赏城市。泱泱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哪个城市没有一点儿底气?难得的是,在杭州,这样的意蕴风流在历经沧海桑田的变化之后,仍然可感可寻。记录着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的雕像错落分布在湖堤的树阴里,一池水,也是一部书。大师的故居安栖于巷陌,名人的坟茔静栖于周山,简单的介绍与修复,与周边环境亲切共存,让人不经意间,便可与历史的细节邂逅。更值得一提的,是杭州拥有中国茶叶博物馆、南宋官窑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中国杭帮菜博物馆、中国刀剪剑扇伞博物馆等数十个富于情蕴的博物馆。这些博物馆的主题固然因杭州本土文化艺术而起,特别之处却在于“小题大作”,或就专业深度展开,或就杭州讲到中国、讲到世界,让文化与艺术都有了栖居的载体。


二是要通过多种手段进行引导,吸引游客前往。

文化和艺术被保存并展示,只能说有了一个接纳游客进行文化艺术旅游的平台,但在一般情况下,它往往更受关注某一主题的特定人群重视,而对普通的游客缺乏吸引力,这就需要当地政府联合景区、有关部门、公司企业及社会团体,进行一些营销政策上的扶持和引导。某些城市已启用的景区年卡或公园通票、寺庙通票,是吸引当地居民出游比较行之有效的办法。成都为了能让游客不因路途较远而放弃熊猫基地、三星堆、金沙遗址等景区所推出的“景区直通车”政策(即游客可在市区武侯祠购买其他景点的票,提供定点接送服务),也算是与旅行社合作,促进当地文化艺术旅游的新形式,值得借鉴。同时,旅游宣传推广部门还可以借助新潮流、新科技和智慧旅游的力量,联合动漫画手、导航软件、同城服务APP等,推出扫墓踏青地图、老房子地图、盖碗茶儿地图、名人故居地图等特色地图,对当地居民和外地游客进行推送。


(成都的景区直通车,方便了游客,提升了三星堆等近郊文化景区的访问量,其自身也是对城市文化的塑造和传播)


      

(西湖龙井闻名全国,每年春天,杭州市旅游宣传部门都会推出访茶地图及采茶踏青宣传册,吸引游客和当地市民走进茶山,融入龙井文化)


三是要创新展现形式,促进文化艺术讯息的接收。

平台有了,游客来了,并不意味着游客就能获得较为满意的观览感受。文化和艺术如果没有被记忆、被吸收,其实也就丧失了展示的意义。事实上,大部分的文化艺术展示空间都比较乏味,当地特色美食烹饪课堂、3D背景配合传统民族服饰的照相体验馆等在国外特色旅游中比较受欢迎的项目,至今没有被国内哪个城市比较成熟地运用起来。如何能真正让文化和艺术活态、有趣、有吸引力、有参与感,是值得所有相关景区反思的问题。


 

(一日到一周不等的烹饪课堂,是在东南亚非常受欢迎的旅行安排,也是传递当地文化有趣而有效的形式)


在此要举一个反例,即四川的川菜博物馆。中餐是世界三大菜系之一,川菜又是中国八大菜系中比较重要的一支,在成都设置一个川菜博物馆,再有必要不过。不过这个博物馆的选址,是在成都近郊的郫县。诚然,郫县豆瓣是川菜的精华所在,选址在那里,可能也与当地政府与豆瓣生产企业的支持有关,但其距成都市中心约30公里,乘公共交通到达需花费2小时左右,这样的距离,已经阻绝了大部分游客甚至本地市民前往参观的可能。博物馆的展陈也以器物展示和文化讲解为主,由于游客的稀少,观看厨师表演技艺、体验川菜制作等活态项目已几近荒废。川菜博物馆这样的处境,对于一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了“世界美食之都”称号的城市来说,是非常尴尬,甚至有些耻辱的。

从弘扬川菜艺术与川菜文化的立场出发,从不负世界美食之都的声名与责任出发,成都市政府应当计划在成都市区内,靠近景区或商业中心的位置,另建川菜博物馆。博物馆可以与旅游商业地产相结合,纳入受游客欢迎的美食街等形式,让川菜文化和艺术的静态展示、直观表演和游客消费体验形成良态循环,真正让观览者体验到“人间烟火”的魅力。

 

文化艺术旅游,是对游客整体审美品味的提升,是旅游目地深厚底蕴的展现,然而,它并不是一种阳春白雪,仅能被小部分人接纳的旅游形式。正如我们前文提到的那样,所有的现象只要不是偶然,便是一种文化;所有的美,只要呈现于世间即是艺术。文化艺术旅游,能游得市井,也能游得高雅;是赏是听,也是吃是玩;是可以融入日常生活的小休闲,也是值得专门计划前往的魅力之旅。


 作者:王雨翌

 来源:im电竞官网西南院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