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升阳:三山五园地区的历史文化景观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5-11-20
  • 点击次数:4242

10月22日,im电竞官网旅游研究院第六届(2015年)研究生班第六期课程,在im电竞官网国际咨询集团总部举行。本期课程请来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北京圆明园研究会副会长岳升阳老师,为学员们讲授《三山五园地区的历史文化景观》。


 

 

岳升阳教授简介

历史地理学者,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北京圆明园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历史地理和环境考古。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曾在海淀区从事文物工作,并在北京市第二次文物普查工作中负责海淀区的文物普查。1988年清华大学社会科学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并留校任教。1992年至1994年在日本信州大学从事进修和研究活动。1996年至1999年为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主要从事中国城市历史地理和北京历史地理的研究和教学,对北京特别是海淀地区的历史文化有过较多研究,主持了多个相关研究课题,发表过多篇文章,并参与过海淀区北部地区的旅游规划工作。


课程内容

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 2012年由北京市和海淀区提出,是北京市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项目,更是海淀区文化发展战略的重点。近些年,该区域一直在建设和拆迁。有的公司主动介入帮助做规划,但至今仍未看到令人满意的方案。这应该说是比较遗憾的,可能与参与公司的规划设计水平及其对历史文化的理解能力有关。

本次主要从两方面来讲述三山五园的历史文化景观。一个是三山五园地区的稻田景观。我们最近帮助海淀区做了一项工作——京西稻的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申报,这项申报已经获得通过。再一个就是颐和园和圆明园周边拆迁村落的文物古迹。


 


一、三山五园地区的稻田景观


三山五园景观分布图(岳升阳绘)


上图反映的是历史时期三山五园的大致范围,与今天的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大体相似。所异的是,今天的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没有包括南边的那部分——长河景区。另外,又把望儿山一带纳入进来,画蛇添足,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历史上三山五园地区的内涵。

清代“三山五园”的文化景观特点,概括起来就是山、水、田、园。其中的“田”,是以稻田为主的田野景观,另外还有荷塘和其他种植类型的田。“园”,则是指园林。这些是本地区最重要的景观特色。


1.古清河故道和清河洼地

圆明园、颐和园坐落于北京小平原西部,永定河冲积扇的北缘。


全新世永定河故道示意图(岳升阳绘)


10000年前,永定河由石景山出山后流向东北,走清河河谷,汇入温榆河。它在圆明园一带形成一条3~4公里宽的河谷低地,人们将这条永定河故道称为“古清河故道”,这条故道大概结束于5000年前左右,它所形成的低地称为“清河洼地”,侯仁之先生称之为“巴沟低地”。圆明园、颐和园、畅春园一带即坐落于清河洼地中。


2.玉泉山泉水

本区域除了永定河故道以外,还有丰沛的山泉水源。其中最重要的,便是玉泉山。

玉泉山泉水来自于隐伏奥陶系灰岩承压含水层。奥陶系灰岩形成于3~4亿年前,该基岩从西山向东,到玉泉山一带上翘露头,地下水顺着基岩的孔隙以上升泉的形式喷涌而出,形成20多个泉眼,泉眼水流量很大,形成大大小小的泉湖。玉泉是其中最大的一处,乾隆定其为“天下第一泉”。

金人碑记称:“燕城西北三十里有玉泉,自山而出,泓澄百顷。及其放乎长川,浑浩转流,莫知其崖。”



1920年代玉泉山泉水(莫理循《洋镜头里的老北京》)


 

侯仁之《海淀镇与北京城》插图


“泓澄百顷”的湖泊是瓮山泊,又被称为“西湖”。玉泉山泉水和瓮山泊为本地区提供了丰沛水源,奠定了京西水稻栽培的地理条件基础。元明时期引南方人在此耕种稻田,成为京西水稻的重要产区。

元大都的兴建给海淀地区带来发展契机。元大都的建设使道路系统发生变化,都城距海淀的距离也随之缩短,这改变了海淀的地位。

元大都以前,北京城城址位于金中都,都城通往居庸关的大道经过今天的海淀。元代王恽在《中堂事纪》中记载,出中都通玄门20里到海店,休息后再往北走到达南口。那时候海淀是这条大道上的一个站点,有车店、客栈等,因此当时的海淀称“海店”。元大都修建起来以后,城市北移,大都去居庸关是北出健德门走清河,因此不必再经过海淀。距都城不远的海淀,山清水秀,具有江南景色,渐渐变成郊居选胜之地。到了明朝后期,文人重新给它命名,把“海店”改为“海淀”,突出了水乡特色。因此,元大都的修建改变了海淀的地位,海淀自此发展起了许多园林,到清代成为了皇家园林区,而稻田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景观作用。


3.元代的水利工程

元代还有一个影响深远的事情,就是水利工程的修建。


元代通惠河、金水河(岳升阳绘)


通惠河:元中统三年(1262),开玉泉水以通漕运。至元二十九年(1292)郭守敬开通惠河,以解决大都漕运水源。为此修白浮堰,建白浮瓮山河道,将昌平白浮泉水及沿途山水引入瓮山泊,再导入大都城内的海子,又由海子引至通州,使京杭大运河漕运直达大都城内。

金水河:元朝又开金水河,引玉泉山泉水由和义门南水门入京城,专供大内使用。

侯仁之先生认为,通惠河的修建,改变了海淀地区的水系,形成万泉河水系和玉泉山水系。


 

元代瓮山泊(岳升阳绘)


瓮山泊形约成于3000年前,早期的瓮山泊范围很大,西至玉泉山下,北止于瓮山,南至北坞村一带,东南与六郎庄一带的湖泊相接。到金元时期,收缩至如图所示位置。元文宗时在湖的北岸修建大承天护圣寺,是元朝皇帝的原庙。瓮山泊水面辽阔,护圣寺建筑宏伟,旁边建有行宫,寺前湖中还修有两个高台水阁,一个供奉观音像,一个供皇帝使用。大承天护圣寺到明代重修时,改称功德寺,清乾隆皇帝重修。因此,功德寺在元明清三代都是皇家寺院。


康熙时清人所绘瓮山泊(王其亨先生标注)


从清康熙年间的画中,可以看到明代瓮山泊的面貌,元明清三代瓮山泊大致都是如此形状,只是大小有变化。直到乾隆年间在瓮山脚下修了昆明湖,瓮山泊才被废弃。


4.西湖、西堤、西湖景、西湖十寺

瓮山泊因在京城西,俗称西湖。该区域水源丰沛,风光秀丽,进入明朝以后,关于这个区域的记载多了起来。

“西湖”之名让人联想起杭州西湖,因此人们也常将瓮山泊与杭州西湖比拟。《长安客话》记有:“旧有桥梁、水阁、湖船、市肆、蒲茭莲茨,拟江浙西湖之盛”,因而又被称作“西湖景”。

明代瓮山泊还有西湖十寺,以附会杭州西湖十寺。今人苦苦寻觅,希望凑齐十座寺庙,但由于文献记载不详,已无法搞清楚是哪十座寺庙。

元代修通惠河,在此兴建大堤。大堤北起于青龙桥,沿今颐和园西堤北段向南,在玉带桥北转向东南,经南湖岛龙王庙至17孔桥东折而向南,沿今长河大堤至迈钟桥。这条长堤因位于京城之西,也被称为“西堤”。

5.宛若江南的水乡景色

明代在瓮山泊周边开辟有大片稻田,湖中荷花盛开,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让人想起江南水乡。一些来自南方的文人到此,更是勾起了他们对家乡的记忆。

《长安客话》说到西湖(瓮山泊)一带景色:“竹篱傍水,家鹜睡波,宛然江南风气。”

《帝京景物略》:“人家旁山,临西湖,水田祺布,人人农,家家具农器,年年农务,一如东南”。

王洪《西湖》诗:“堤下连云粳稻熟,江南风物未宜夸。”

文徵明:“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白鸟似江南。”

傅淑训《玉泉山》:“全画潇湘一幅,楚人错认还家。”

邬佐卿:“不道身为客,还疑是故园。”

稻田是当地景色的重要内容,使人们联想到江南水乡。


出警入跸图(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是明朝的《入跸图》,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它记录了明朝皇帝从昌平皇陵谒陵回来,途经玉泉山、沿长河一线行进的情景。画中可以看到玉泉山下的稻田。明代玉泉山下稻田已盛,昔日瓮山泊的湖底此时渐渐开垦为稻田,瓮山泊的面积在逐渐缩小。


明代海淀地区(岳升阳绘)


上图反映的是明代北京西郊地区的水系,图中绘出了瓮山、瓮山泊、功德寺、玉泉山、长河、龙王庙(今昆明湖南湖岛龙王庙)等重要地物。龙王庙往东,有明朝武清侯李伟的清华园,清华园以水为胜。康熙年间,清帝利用清华园留存的山形水系,建起了畅春园。

清华园东边,还有一个小园——勺园,这是明朝米万钟的园子。明《燕都游览志》记载,勺园以水取胜,园林坐落在水中,房屋像船一样;其又记载:“勺园……最后一堂,北窗一开,则稻畦千顷,不复缭垣焉。”即勺园往北走到最后一堂,打开北窗,窗外一片无边无际的稻田,没有村落屋舍。侯仁之先生曾因此推测,圆明园一带在当时可能是稻田。

清代“三山五园”(岳升阳绘)


到了清代,海淀一带形成了“三山五园”皇家园林景象。“三山五园”也曾称为“五园三山”。可以推测,这一提法最早应形成于乾隆晚期或嘉庆时期。“五园”最初应该是指圆明园总管管辖的五个园子——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熙春园、春熙院。“三山”则是指万寿山清漪园、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后春熙院和熙春园被分给公主和皇子。人们渐渐不知晓当初“五园”的实指,以为“五园”是在“三山”之外,再加上圆明园(含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畅春园两园。这种说法,在述说了“三山”以后,又在“五园”中重复叙述了一遍“三山”中的三座园子,这应该是晚清时形成的说法。

三山五园从康熙年间即开始修筑。康熙首先建玉泉山行宫,然后在康熙二十六年(1687)建畅春园,畅春园建成后将玉泉山行宫改建为静明园,之后又建西花园、圣化寺。康熙把畅春园北边的园子赐予诸皇子,其中赐予雍亲王的即为圆明园。雍正登基以后,遂以圆明园为御园,而畅春园则让与皇太后居住。以后,乾隆、嘉庆,到道光前期,畅春园都作为皇太后的居所。乾隆甚至还下旨,让畅春园作为太后居所成为定制。直到道光后期,因财力不济,难以承担修缮费用,才让皇太后徙居绮春园。因此,早在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三山五园之前,畅春园便已开始衰落。西花园则为皇子居住之所。

6.清代稻田水乡景色成为三山五园的重要景观

清代“三山五园”皇家园林有一个重要景观特点,就是在几个主要的皇家园林周边,遍布着稻田,大约有一万多亩。水稻在海淀的大量种植,一方面是由于海淀一带优越的水资源条件,适合于种植水稻。另一方面与清朝统治者的大力提倡有关,清帝对稻米情有独钟,并且水稻又有稳产的特点,因此皇帝在海淀大力推行水稻的耕种。


清代御园和稻田(岳升阳绘)


文献记载,顺治年间有王公大臣盗用玉泉山水,应该是用来浇灌稻田。康熙九年(1670),康熙帝曾到玉泉山观禾。

康熙五十三年(1714),在青龙桥设稻田厂,又在功德寺和六郎庄各设官场一处,以管理稻田。

雍正三年(1725),稻田厂归并奉宸苑管理。奉宸苑属内务府,负责管理皇家园林。功德寺和瓮山脚下这两处稻田归奉宸苑直管,其余属稻田厂的稻田,则租给农民耕种。

乾隆曾写有大量诗句,赞美海淀稻田。乾隆帝修筑了金河,其金河诗碑云:“疏泉因为广其壑,益开稻畦千亩多。”后又疏浚了万泉庄的28处泉眼,在泉旁开辟了几百亩稻田。而修建昆明湖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浇灌周围的稻田。


圆明园四十景之一澹泊宁静



畅春园地盘形势全图(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不但在海淀御园周边种植稻田,在园林里面,也开辟有稻田。除了香山静宜园以外,其余的几个皇家园林——包括玉泉山、清漪园(颐和园)、畅春园、圆明园,里面均有稻田分布。

《养吉斋丛录》称:“御园弄田,多雍正、乾隆年间所辟治。如耕云堂、丰乐轩、多稼轩、陇香馆是也。嘉庆间,复治田一区,其屋颜曰‘省耕别墅’,为几暇课农之所。”这些田地,有些是菜田和麦田,但许多是稻田,当时在圆明园内就有观稻亭。

西郊稻田所产稻米一部分供皇家食用,一部分出售后用于园林开支。稻田景色则为园林所借景,成为园林景区的一道独特景观。清帝借以观稼辅政,通过观禾而想到天下农桑,进而劝勉自身勤政治国。乾隆有许多描写赞美稻田的诗句,最后落脚点都是对重农治国理念的呼应。这是三山五园皇家稻作的一个重要文化特点。

康熙选育的御稻米


这是康熙帝在北京城内丰泽园稻田选育的御稻米。御稻米是早熟品种,培育出来后在北京西郊皇家园林区种植,后又推广到京畿以及其他地区,甚至到安徽一带。康熙帝认为安徽耕种了御稻米以后,可以实现一年两熟。


乾隆引入的紫金箍(京西稻申报书照片)


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品种是紫金箍,这是乾隆下江南的时候发现的,后引入本地区。谷米发红发紫,植株抗虫抗灾能力较强。

今年京西稻申报为中国农业文化遗产,明年圆明园计划恢复种植。


1980年代的六郎庄稻田



民国时期玉泉山下功德寺前的稻田(莫理循《洋镜头里的老北京》)


玉泉山下功德寺稻田是由瓮山泊湖区演变而来,清代为奉宸苑官种,供内廷所需,是京西稻的发源地之一,今天恢复京西稻的重心首先应放在此地。现在此处经政府拆迁后,正在建设绿地公园,不过设计方案不尽如人意,稻田恢复得少了,现代人造景观建得多了。


2000年玉泉山下稻田(岳升阳摄)


乾隆对功德寺一带稻田赞赏有加,其《青龙桥晓行》诗:“十里稻畦秋早熟,分明画里小江南。”在乾隆皇帝看来,它是一幅宛若江南水乡景色的优美画卷。今天恢复这一画卷,在规划中宜多用减法,少用加法。

玉泉山下菜花设想图(网络拼图)

今天菜花已成为全国性旅游景观。清朝时,玉泉山下玉河两岸也曾种有菜花。乾隆《玉河》诗:“伊轧橹声知近远,菜花黄里度红舟。”描写的就是这一景色。将来应该考虑恢复这样的景观,用来开发旅游。


2000年玉泉山下最后一茬稻(岳升阳摄)


2000年,因为节水需要,北京缩减水稻种植面积,玉泉山下种植了数百年的稻田被最终取消。这幅照片的景象是2000年民工在收割玉泉山下最后一茬水稻,玉泉山下从此告别水乡景色。

此处稻田原为瓮山泊的湖底,因此稻田与旁边的路面(过去曾是御路)有一米多的高差,稻田被取消以后,这里被用建筑渣土填平。当时这里还没有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概念,人们并不在意此地稻田的消失。

 

二、颐和园、圆明园周边的其他文物古迹

三山五园周边除了曾有稻田以外,还曾有为数不少的文物古迹。

1.玉泉山以东的高水湖和石牌坊



民国时期的高水湖水口石牌坊


乾隆皇帝在经营三山五园的时候,发现玉泉山的水除了供昆明湖以外,还有富余,因此在玉泉山下修建了高水湖,后又在高水湖旁建了养水湖,把水蓄养起来,又继续在下游修了水泡子,这样形成层层蓄水的格局。图中石桥下有闸口,闸口即为高水湖的出水口。天旱昆明湖缺水时,可以从此闸口调度用水,也可以下闸蓄水浇灌稻田。石桥两端,则各修建了一座石牌坊。

2000年前后的高水湖水口石牌坊(岳升阳摄)



2015年春天的高水湖水口石牌坊(岳升阳摄)



2015年春天石牌坊周围的景象(岳升阳摄)


高水湖水口石牌坊由于长期缺乏有力保护,石构件散失、损毁严重。1960年代,为了修建一条通汽车的道路,东牌坊北间被拆去。而近十多年间,石牌坊的其他构件也不断散失。石牌坊附近还修建了一处会所。所幸的是,海淀区政府已投入资金,准备将会所拆迁。


玉河上的古代水利设施


玉河上还有一个古代水利设施,这是清朝建的花岗岩水闸。90年代为兴修水利,清代水闸被拆毁。而美丽蜿蜒的玉河,也被裁弯取直成毫无生趣的直筒子河。


拆除水闸后的玉河犹如排水沟(岳升阳摄)


浓妆艳抹的玉河(岳升阳摄)


立于玉河旁的功德碑(岳升阳摄))

这是1993年治水时,在石牌坊附近树立的纪念碑。碑上写着:“坚持依法治水、依法管水,保护好水资源,保护好水利设施,为子孙后代造福。”但实际上这次治水没有保护好历史遗迹,拆除了清代水闸,改变了景观,有的园林专家表示这块石碑应该拆掉。

2.青龙桥古镇的文物古迹

青龙桥古镇兴起于元代,“青龙”是东方神兽,在此应该是指元朝大承天护圣寺的东边。青龙桥古镇从元代发展到今天,建有许多座寺庙,今天尚有部分残迹存在。

1)慈恩寺和隐修庵




青龙桥地区的文物——慈恩寺(岳升阳摄)

慈恩寺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建筑中路的三座大殿保持较完整,两侧配殿已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拆除。寺院曾经用作小学校园,现正准备修缮。慈恩寺东边还有隐修庵,为清代寺院。慈恩寺和隐修庵两寺院原有临大街的山门,解放后被拆除。今年,规划者曾想把寺院山门遗址的土地推向市场,用作地产开发,遭到专家们反对。


隐修庵(岳升阳摄)

2)鲁班庙



鲁班庙正殿(岳升阳摄)


鲁班庙(岳升阳摄)


青龙桥圆通庵配殿(岳升阳摄)


青龙桥西边有圆通庵和鲁班庙。圆通庵在青龙桥西,明代称西方庵,民国时改名,今仅剩一座配殿。鲁班庙在六一幼儿院里,除山门外,其余殿宇尚在。鲁班庙是清代修建三山五园园林工匠的庙宇,供奉鲁班。历史上三山五园地区曾有多座鲁班庙,今仅存此一座残庙。鲁班庙前是从颐和园到玉泉山的御路。

3)功德寺(大承天护圣寺)



功德寺遗址(岳升阳摄)


乾隆功德寺重修碑记(岳升阳摄)


乾隆题功德寺匾额(岳升阳摄)


功德寺原名大承天护圣寺,为元代皇家原庙。明代改称功德寺,皇帝曾经由此乘船回城,至西直门。清乾隆年间,因皇太后八旬寿典而重修。功德寺在20世纪50年代还有山门等建筑,文革时期遗址遭到破坏,乾隆御书的功德寺碑被埋入地下。寺前的两尊石兽,一尊在当时被砸坏并埋入地下,文革结束以后被挖出送往五塔寺,另一尊未被砸坏但也被埋入地下,后来被挖出,放置在遗址院内陈列。其他挖出的石刻文物、石构件不计其数。


功德寺1号院古建(岳升阳摄)


功德寺是非常重要的历史古迹和文化景观,应该复建,以提升区域的文化和景观价值。功德寺旁边保存了一处古建筑——功德寺1号院,现在已是文物登记单位,为部队所用。


青龙桥-功德寺区域的文化用地设想


功德寺前新建的不协调的仿古建筑(岳升阳摄)


青龙桥、功德寺地区在历史上属于同一个区域,今天在规划时应该作为一个区域进行规划,不应将其分开规划。整个区域可以作为文化设施和文化产业用地来开发,将稻田、寺庙、高水湖、界湖楼等景观恢复起来,拆除功德寺前绿地中新建的与环境不协调的仿古建筑。

3.颐和园以东一带的文物古迹

1)阅武楼



民国初年图中所绘阅武楼遗址(北大图书馆藏)


圆明园阅武楼位于西苑,建于乾隆年间,是清帝阅兵之所,楼南有校场,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2003年配合“人文奥运”建设进行街区改造,阅武楼的建筑基址即台基被清理出土。阅武楼台基出土,本应得到及时保护,我曾向建设方建议将其规划于绿地中加以保留。可遗憾的是,因高档别墅“好山居”的开发,2007年底台基终被彻底拆除。


清代阅武楼(北京联合大学文理学院图片)


阅武楼台基遗迹(岳升阳摄)


正在拆除的阅武楼台基遗迹(岳升阳摄)


阅武楼乾隆款城砖(岳升阳摄)


阅武楼乾隆款城砖保留纪念说明(岳升阳摄)


阅武楼被彻底拆除了,如今保留下来的只是一块有乾隆年款的城砖,作为对圆明园阅武楼的纪念。



西苑好山居的教训,就是为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错误地使用土地资源,造成文化遗产和景观资源的破坏。

2)一亩园娘娘庙




一亩园娘娘庙(岳升阳摄)


位于阅武楼的旁边,圆明园大宫门前面的区域是一亩园社区,一亩园社区现在正在拆迁。当地有一座娘娘庙,现在已得到修缮。

3)虎城



清末三山五园图局部(国家图书馆藏)



挂甲屯虎城遗迹(岳升阳摄)


一亩园的南边有虎城,这是清代皇家园林饲养老虎的地方。今天这里仍然保留有“虎城”这个地名,并且仍存有一段虎城的残墙。残墙现在被包裹在民间小店铺里。今后规划时,应该考虑把虎城遗址保留在街边绿地中。

4)扇子河(扇面湖)



清代圆明园大宫门前的扇子河(岳升阳绘)


扇子河现状


扇子河位于圆明园大宫门前,修建于乾隆时期。当时周边的园林逐渐建成以后,这里成了一片涝洼地,乾隆于是采用以工代赈的方式,招募农民整治环境,把这片低洼地改成了湖泊。湖建成以后,从西直门来的御道,斜穿过湖面,抵达圆明园大宫门。斜穿的御道,使湖的平面呈现扇子形状,于是被称为“扇子河”或“扇面湖”。民国年间,王怀庆建达园,把御道以东的湖面圈进达园。解放以后,达园变成达园宾馆,又将御路西边的湖面圈进一小块。于是,扇子河仅剩西半部分。到2000年后,扇子湖西半部被填平,改建成西苑早市。现在西苑早市已被拆除,借着环境改造的机遇,应该复原扇面湖。恢复扇面湖时,不宜采用国家大剧院水池的做法,而应恢复一个有生命的、生态的、活的湖泊。

5)万人坑遗址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集中营和万人坑位置示意图(岳升阳绘)


万人坑人骨出土现场(岳升阳摄)

阅武楼前面在清代是校场和马场,清末民国时是军营。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在此处建立了一个军事基地,基地北部有关押爱国抗日军民的集中营。集中营前后共关押了三万多人,许多人在这里遇害。遇害的抗日军民,被埋在今天西苑交通枢纽西部,当地人称“万人坑”。这是一段不应忘记的历史。2014年修建地铁16号线,施工人员在这里挖出了遇害者的遗骨。可惜,万人坑遗址尚未得到确认和保护,将来应在此树立死难者的纪念碑。

 

三、三山五园地区的改造与未来发展

1. 园外园绿地工程

这是海淀区政府投入巨资打造的园外园绿地工程。园外园绿地建设,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一次恢复历史景观的难得机会,可借此恢复当地的京西稻稻田景观,将其作为农业文化遗产加以保护。

园外园京西稻历史文化景观修复设想图


不过比较遗憾的是,园外园绿地建设方案,与稻田景观的恢复尚有较大距离。园外园工程一期投入1.85亿元,拆迁花费3亿多元,总计投入5亿多元。园中只恢复了少量稻田,却增加了过多的现代园林要素——在稻田旧址上新开辟了大片湖泊,造出假御路,新设多座小广场,又挖开玉河河堤旧址建设石舫,架设水泥大桥等。对于这片京西稻原生地来说,不免画蛇添足。实际上,此处的绿地设计宜做减法:恢复原有稻田,利用南水北调工程恢复高水湖和养水湖,作为备用水池;重建界湖楼等节点建筑,再现乾隆诗文中所描绘的如诗如画景象。这样,既能节约资金投入,又可恢复历史景观和文脉,一举多得。还可在此基础上,建设一座京西稻博物馆。现在虽投入巨资进行建设,却与恢复历史景观的机会擦肩而过,失之交臂。我们只能希望今天的园林建设不要对稻田、堤岸遗址破坏过大,给后人留下恢复历史景观的空间。

2. 六郎庄地区改造



恢复六郎庄稻田的设想图


六郎庄关帝庙(岳升阳摄)


六郎庄田世光故居(岳升阳摄)


修缮前的六郎庄真武庙(静安院)(岳升阳摄)


六郎庄是三山五园地区的重要古村落,现在已拆迁,准备打造为绿地。村的周围曾是京西稻田,现在是高尔夫球场。六郎庄拆迁后,曾有人计划在此扩建高尔夫球场,后来被领导否决。六郎庄地区作为京西稻的主要种植区之一和颐和园外的著名古村落,最好的方式,是保留村落主体部分的原有格局,保护重要文物古迹,用来发展文化设施和文化产业,并恢复部分京西稻稻田景观。现状六郎庄的文物已经保护下来,并正在进行修缮,这为六郎庄的改造打下了良好基础。

3. 建设博物馆的海淀

三山五园地区应该有一个总体战略设想。该地区改造建设的区域比较分散,村落拆迁所获得的土地,总面积也不过2~3平方公里,目前也只是几个村落旧址。零敲碎打的小片开发、五花八门的各种建设并不可取,而应该充分利用本地深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建设高档次的博物馆、美术馆,并围绕此形成与之适应的文化旅游产业。

三山五园曾是中国艺术的中心,也是中西艺术的结合地。现在,应将整个区域打造成中国的文物和艺术品展示中心、文化产品创造中心,建设世界知名的文化艺术游览区。同时把海淀博物馆放在这里,让它成为文化艺术交流的平台。


三山五园地区博物馆分布设想图


可提出建设“博物馆的海淀”,与三山五园结合,形成区域特色。与之呼应,在科技领域可提出建设“实验室的海淀”,以推进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现在已有国外实验室进入中国拓展项目,可见实验室也具有市场潜力。“博物馆”和“实验室”,作为海淀的两大品牌,体现文化发展和科技创新,如舟车之两轮,双翼驱动,共同推动三山五园和海淀区的发展。

 

 

 

im电竞官网旅游研究院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