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识。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文明成果,人类对待城市的方式也集中体现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可以说,如何对待一座城市的过去,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智慧和自信。
上世纪4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美发达国家的城市普遍受到了巨大的摧残,建筑陈旧,设施落后,道路毁坏严重,城区出现了大片的贫民窟和衰落区。随着战后经济的复苏与发展,旧城改造被提上了议事日程。1958年8月在荷兰海牙召开的第一届关于旧城改造问题的国际研讨会,对旧城改造的概念做了比较完整的概括,指出旧城改造是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在城市老化地区实施的有计划的城市改造建设,包括再开发、修复、保护3个方面。发达国家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其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将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城乡规划,在城市发展中,采取了保旧城,建新城,从而避免因增加旧城功能而出现的对现有文化遗产的破坏。得益于这些理念和措施,发达国家尤其是欧洲有效保存了不同时代的城市“断层”,城市发展的文化脉络清晰可见,这些“断层”所展现的城市历史和故事,也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流连忘返。
而几乎是在同一时期,我们国内曾经采取了一种简单高效的方式来对旧城进行大规模拆除和重建,尤其是经济快速发展的近几十年里,大拆大建非常普遍,许多城市面貌“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城市变得陌生而单调,用一个时髦的词来说,城市越变越“土豪”,但人们却深深感受到了“千城一面”的审美疲劳。所幸的是,进入2000年后,我们的城市管理者们开始逐渐意识到割裂历史、没有根基的摩登城市,是一座没有内涵、没有灵魂的城市,包括成都、上海、北京、西安等在内的一些大城市,开始选择了一条旧城改造与新城建设并举的发展道路。在旧城中划定历史文化街区、工业遗产街区等各种能够留下城市历史故事和记忆的特色街区,把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相结合,把历史风貌景观与现代功能业态相结合,通过综合改造开发,把一条条曾经破旧不堪的旧城小巷打造成了城市的客厅和名片。
2014年3月16日,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规划》中强调要注重人文城市建设,明确人文城市建设重点。这是继2013年12月12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后,党中央、国务院再次强调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指出,要发掘城市文化资源,强化文化传承创新,把城市建设成为历史底蕴厚重、时代特色鲜明的人文魅力空间。注重在旧城改造中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民族文化风格和传统风貌,促进功能提升与文化文物保护相结合。注重在新城新区建设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与原有城市自然人文特征相协调。这标志着中国城市的老旧城区、工业街区、历史街区都将迎来焕发活力的新契机。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新的时代背景和政策形式下,会有更多的城市从历史的积淀中获得新生的能量。我们将遇见的,是一座座有故事的城市,且让我们爱上它的过去,憧憬它的未来。
作者: 黎筱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