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姆斯特丹就像一个万花筒,顶着许多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标签、融合着欧洲各大城市的特质,带着她的性感与神秘,成为了当之无愧的“色彩之都”、“全域旅游目的地”。尽管荷兰或者欧盟都不会搞“全域旅游创建示范区”,但其部分发展的经验与理念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阿姆斯特丹把原生资源的护用并举做到了极致、将文化资源大量转化为观光体验产品并注重差异化、在后工业时代的城市复兴与改造中物质环境与社会环境两手抓、大力活化开发都市周边农业资源并推动产业化发展、把白天与黑夜的游览体系和吸引物体系做到了饱满充盈。虽然有些发展策略并不适合中国,但至少有以下五个方面值得我们借鉴。
一、以运河为主体的遗产活化、护用并举
阿姆斯特丹运河,是16世纪末至17世纪的一项新“港口城市”规划的结果。这个有着400年历史的运河连同岸边东倒西歪的房子在2010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并被高度赞誉:“运河与房屋体现了阿姆斯特丹城市与历史的完美结合。”如今的运河,已发展成为连接100多座岛屿,由160多条运河、1281座桥梁构成的75公里长的运河网,以中心火车站为圆心,经由弧形的辛厄尔、绅士运河、皇帝运河、王子运河和最外面的辛厄尔运河,像wifi图形一样层层铺开。而阿姆斯特丹城区的主要景点便集中在大约1.5公里半径的运河带中。
河道上有2500艘居民居住的船屋,市中心内约有超过30%为船屋。这一点说明“船屋”这一传统居住形态被很好的保留下来并发展成为了极具地方特色的体验产品。与国内大多数临河或者湖区的“渔民”一样,过去船屋居住的都是那些没有能力在岸上置办物业的劳动阶层,但他们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得以保留了这一居住形态,并通过排污管道接入市政系统解决了运河保护的问题,同时通过“民宿”或“酒店”的商业化发展,成为了阿姆斯特丹独特的“住宿”体验。而纵观国内许多拥有深厚渔民文化的地区,在对传统居住形态保留、传承与开发为体验式商业业态上,却始终桎梏于狭隘的环境保护,而忽视了护用并举和规模合理控制之道。
由于阿姆斯特丹市区运河上许多桥梁与河面净空都不超过3米,市区运河只能通行小船和专门为运河旅游打造的扁平玻璃游船。主体为钢质,四周为封闭透明的钢化玻璃,一般长约20米,宽5米,能容纳游客60——80人。运河全年都提供游船观光服务,分为1个小时的普通观光或4个小时的船上烛光晚餐行程。在中央火车站和国家博物馆间,还有两条汽艇路线供游客选择。游船由企业负责经营,并向港务局租用码头,同时接受港务局的管理。为了解决旅游旺季船多拥挤的问题,水务管理部门在船上安装芯片,随时监测,调整拥挤水路。
二、基于城市个性塑造与活力培育的城市复兴工程
一个全域旅游目的地,或者说一个真正具备国际价值与份量的旅游目的地城市,都必须而且理应拥有一个堪称范本的城市规划。
阿姆斯特丹在17世纪初便制定了一个长期、全面的城市规划,以老城区为中心,沿北部的艾河开拓若干条运河,呈扇形向外扩散,形成多层半环状布局;同时又设计了一系列辐射状平行的运河,将主要运河相互连通,用于水上交通和货物运输,使得远洋的商船可以轻松地通过运河将来自世界各地的货物送到阿姆斯特丹的仓库,然后在此集散分销。运河之上还修建了上百座的桥梁,以方便行人往来。各种大大小小的桥梁成为了这座城市的一道风景线,桥梁本身在造型和装饰品上都显示出不同的特色。
20世纪70年代后,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为荷兰的城市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阿姆斯特丹在全球化、国际化、后工业化的时代背景下进行了新的城市复兴与改造计划,开始致力于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手抓。今天我们看到的阿姆斯特丹,运河两岸纵横交错的街道虽然局促但功能复合、有条不紊。基础设施的地面下移,让自行车、人行道、路边鳞次栉比的零售店、咖啡店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休闲空间。
在运河两岸的街道步行过程中,两旁的建筑有住宅、有咖啡馆餐厅、有办公楼、有酒店,他们和谐共处在同一空间内,这就是阿姆斯特丹在城市规划中为了实现空间集约化而采取的“功能混合与均衡”策略,即居住、办公、文化、娱乐等功能的混合使用和均衡开发,同时合理控制各项功能在不同混合区域里所占比例。
这样的复合功能,对于游客来说是非常适宜的。可以在散步中全面彻底的领略和感知这个城市的文化与精神,也可以兼顾游览同伴的不同喜好。阿姆斯特丹没有大型的购物中心,超市也好、服装鞋履皮具等购物店也罢,都和各类零售业态一起“混居”在她的河畔街巷内。所以,曾有人评价说,“有一个城市,在没有完全脱离它中世纪城市原型的习惯控制和集体约束之前,仍能显示出它最好的商业精神,这个城市就是阿姆斯特丹。”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座城市的建筑。新老建筑之间、老建筑之间相得益彰、小异大同。在同一区块内,各个建筑单体既保持着风格基调、语言图式、城市肌理的基本统一,又存在着建筑单体的独特性和一定量级内的差异性,让建筑成为了这座城市最铿锵的语言。
三、多元文化观光产品的研发与共存互促
阿姆斯特丹的标签可不只是只有橱窗女郎和大麻,还有遍布全市的大小不一、名目繁多的博物馆。整个城市遍布着超过50家博物馆,每年吸引着数百万人前往参观。从著名的梵高美术馆、国立博物馆、性爱博物馆 、荷兰国家海事博物馆、郁金香博物馆、喜力啤酒博物馆到新奇的大麻博物馆、猫博物馆、眼睛电影博物馆、手袋与箱包博物馆、奶酪博物馆等,俨然一个博物馆王国。
荷兰博物馆协会于1981年推出了博物馆通票即Museum Card,持卡人在一年有效期内(非荷兰居民购买的临时卡有效期为31天)可无限次进入荷兰境内的400多家博物馆。它的本意在于鼓励市民将参观博物馆变成一种常态化的生活与研学方式,但却被越来越多的游客使用,领略“博物馆文化”。
“一言不合就开博物馆”,这不失为一种全面展示地方文化、历史、丰富都市观光产品的途径。博物馆的多主题化、体验方式的多元化,既能共存,又能互促共荣。
四、环城游憩带的形成促进城乡旅游融合发展
北京大学吴必虎教授于1998年首次提出环城游憩带(ReBAM)的概念,这一发展理念非常适用于大都市如何利用都市旅游的“游客流量”和都市居民的“消费力量”带动城郊发展。一可以促进城乡旅游融合发展和加速城镇化;二可以缓解都市中心区域旅游承载力;三可以提高都市居民幸福指数。
在im电竞官网华东分公司总经理彭婷婷主持编制的《上海市崇明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里,结合这一理论,提出了“每一个世界级旅游城市都应该有一种世界级的城郊休闲方式”的发展理念。而阿姆斯特丹正是这一理论的最佳实践者。
在阿姆斯特丹周边1-2小时车程圈层内,有农旅融合典范的世界上最大的郁金香公园库肯霍夫公园、有民俗文化遗产活化典范的桑斯安斯风车村、有乡村休闲度假典范的羊角村。当然,这些城郊旅游目的地都存着季节性极强的问题。但对于欧洲那些原本就希望控制游客量去保护本地居民生活状态的国家和地区来说,他们也不会致力于去通过业态的改善来解决季节性问题。
五、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彰显城市魅力
阿姆斯特丹不仅是“世界性都“、“博物馆之都”,还是名副其实的“节日之都“。虽然欧洲各大城市的节日庆典活动都很多,但像阿姆斯特丹这样,每年有140多个正式节日庆典活动,加上大大小小的主题派对约有300多个“节日,几乎是每天都有派对和节日的城市还是屈指可数的。这其中最盛大又很有看点的莫过于每年8月的“荷兰骄傲节”。由80多条游船组成的闻名全球的“水上大游行”是骄傲节最高潮最经典的部分。
正是因为这些趣味横生、多姿多彩、或民间或官方的节日活动为阿姆斯特丹吸引了大量粉丝,创造了极大的游客量和旅游收益,也因此让城市管理者面临着“容量隐患”压力。但对于中国那些还处在亟需游客量、旅游收入和知名度提升的城市来说,引导发展多样化、娱乐化、民间组织化的节庆活动,还是值得借鉴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