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北京大学城环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办,im电竞官网承办的“迎接2021文旅复苏新年座谈会”在盘古大观举行,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袁昕受邀参加并发言。
以下根据演讲整理:
非常感谢吴老师的邀请,在今天的语境里面我是离得比较远的,同衡是一家规划设计院,虽然我们也有旅游规划的业务,但是我本人的研究领域是以城市规划为主,所以今天来是向各位学习的。
我们应该把这次疫情看做自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次干预和修正,它对我们人类社会的影响不仅是过去的一年或者最多持续到今年,这个影响可能是更深远、更长久的。任何事物我们都应该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看,刚才康总最后讲的一句话我特别有感受,悲观这件事,一是跟自己的过去比,情况不好可能就会悲观,另一个是看他人,如果别人比你活得还惨,也可能会改变你悲观的看法。同时我们还要看个体和全局,虽然局部有些困难但大环境向好,你可能也不一定悲观,而如果大势下行,就算自己还不错,对前景的不确定性可能也会悲观。疫情虽然给旅游行业带来重大影响,但放到全球、全局去看,旅游行业一定是会复兴发展的。
今天看了吴必虎教授列的这些讨论提纲,其中提到了双循环等大背景。双循环的重点不是在外部循环的同时再搞出个内部循环,而是打通内外循环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内外联动的大循环,增强系统的稳定性。双循环的起因是从贸易对抗开始,但没想到真正促进了双循环中内循环的,是突如其来的对抗疫情。因为疫情的出现,真正使得我们不得不在各种空间尺度封闭隔离,社区隔离,我们就在社区里转悠;可以出小区,我们在小区周边活动;可以出城,我们就可以到城郊民宿居住;可以出省,我们就跨省旅游;什么时候可以出国,我们一定会有很多人要出国旅行。疫情使得原来很多产业的发展模式发生变化,但是疫情到底是会逐渐消失还是常态化反复我们还无法判断,所以我们今天讨论的文旅复苏,我觉得还是抛开疫情干扰,讨论文旅产业的长远发展趋势更有意义。
旅游就要有人员流动,疫情防控最有效的手段却是隔离,这是一对无法调和的矛盾。在疫情发展没法判断的情况下,我们很难去看文旅产业到底怎样复苏。但是这件事情悲观吗?我觉得倒也不悲观,因为文化与自然这些旅游资源都在。疫情对人的生命健康造成影响,但是不像战争或者其他的重大自然灾害对资源造成严重的破坏,甚至疫情里一些自然资源富集的区域里面人去得少了,反而有利于生态修复。此外,文化资源和人们的旅游休闲的需求也还在,所以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后疫情时代或者疫情常态化之后,我们依旧可以在不同的空间尺度让旅游产业循环发展起来,建立新的文旅产业发展模式。
从我个人专业角度出发,我更关注城市,我很赞同魏小安老师所提的把城市休闲做起来,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始终是旅游业的重要资源。从文化资源来讲,作为人类最伟大的一个作品,最复杂、最有魅力的人文作品就是城市。城市本身作为一个人类文明的结晶,承载了最为丰富的文化形态,我们怎么把它做得够更富有品质化,实现在城市内部更丰富的休闲和旅游体验?这也将是对抗持续的疫情最有效的文旅复苏路径。
现在我们谈我国将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也要通过提高品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品”可以理解为是提高使用的体验,提升城市的“品质”“品味”不仅是城市建设的工作,也是城市文化建设的范畴,我们的城市还是有很多的工作可以做。大家所列举的上海新天地、成都宽窄巷子、北京三里屯等地,之所以从白天到晚上吸引了那么多人,是因为它在这个区域里面具有一定的品质基础。
我们近年也做了景德镇一些项目,比如陶溪川,当时并不是从旅游的角度来切入的,这个项目我们很庆幸能够跟政府领导达成一致。2012年接触到景德镇,在那个时候去景德镇,整个城市隐隐的弥漫着一种悲观情绪,因为国营的几大陶瓷厂都倒闭了,工人全都下岗,这个因陶瓷兴起的城市,大家对千百年延续下来的陶瓷产业如何继续发展变得非常迷茫,不知道该怎么样去做。当时我们看到的方案是把陶瓷厂拍卖,然后搞房地产开发建住宅,我们在研讨会的时候给市领导提了建议,通过把工业遗产充分地保护利用展示,凸显景德镇的城市文化特色,虽然政府少卖了一块地,但是这个工作对景德镇长期发展有重要的支撑意义。随着项目的逐步实施,景德镇的陶瓷文化也焕发了新的生机,陶瓷的爱好者到这里聚集,进一步地吸引更多的“景漂”,原来的窑炉一个个重新点火、重新烧起来,这对城市的影响极大,陶溪川变成景德镇一张新的城市名片,文化的兴起也带来了旅游业的发展。
现在再到景德镇,第一感觉是景德镇城市里有很多年轻人。在那之前在江西、福建很多中小城市,街道上看不到多少年轻人,都去外地工作了,但是在景德镇现在可以看到很多年轻人,甚至还有很多外国人在这里开工作室。景德镇的这些变化都是在城市文化层面努力的结果,在做这些工作时并没有先做一个旅游规划,但是这件事情再往后就可以跟旅游联动了。城市的“品质”“品味”提升了,居民就到聚集到这里来休闲了,陶溪川是整个城市热力图上人群热度最高的区域,外地游客自然而然地就来了。
像魏老师所提的城市更新在促进城市文化提升方面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城市更新其实就是城市不断地完善与提升的过程,更新是一种思维方式,能够让这些既有建筑和空间环境真正用好、用活,甚至改换更符合新时代使用的方式。原来的一个碗可能是吃饭的碗,现在可能变成一个展示品,原来的房子还是那个房子,陶瓷厂房现在可能变成咖啡厅、博物馆、商店等。更新并不是把城市拆光重建,而是把有价值的留下来,通过合理的改造利用成为城市最有特色的组成部分,推动文化与城市紧密融合,最终不是让资本借用城市牟取暴利,而是发挥资本的作用让城市整体增值。这样有文化内涵的城市片区,就可以跟旅游加起来,跟休闲加起来,最终用“休闲+”“旅游+”来实现休闲城市的目标。
我们看到有健康城市、老年友好城市、康养城市等各种城市建设目标,休闲城市也是其中之一。休闲城市与城市休闲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不是说某些城市有休闲功能其他城市就没有休闲,休闲是城市的重要功能之一,每个城市都应该把文化内涵充分地挖掘,提高城市自身的休闲体验,完善城市的休闲功能。
当然除了城市和文化之外,还有自然。我们也做过不少自然遗产地或者双遗产地旅游规划项目,包括有些以自然生态为主导的旅游规划项目,例如在青海做的旅游扶贫规划,我们做了市场的测算,包括游客的分析,我们发现有一个问题,它有很好的资源,但是国内真正对这块感兴趣的人却非常少,反而都是国外的游客喜欢到那儿观雪豹、漂流、探险。这就引起了我们的一个思考,我们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培育未来的客群?我们现在也在北京做责任规划师、社区规划师,疫情防控很大的成就是社区治理产生的效果,我们把这些融入到社区,通过打造社区花园等方式把自然教育引入进来,只有让孩子、家长们有这些意识,将来才有爱雪豹的群体,否则将来出去都是打鸟,而不是观鸟。这些工作也都是在城市里面做的,也不是旅游系统抓的,但将来旅游行业一定会受益于此。像康总将来要做的高端自然生态旅游,没准现在可以投资自然教育的组织,让他们帮你培育一些这样的客群,将来您就可以把他们带到青海做自然之旅,观雪豹、做漂流了。
此外,国土空间最大的困难还是如何捋顺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空间资源的外在形态和内在价值与使用的关系等。记得前几年曾经有过一个网络热门的创意策划,就是在长城上睡一晚,网络上反应极其强烈,但是最后悄无声息了。因为从文物保护的角度来讲,跑到长城上睡一晚上对文物的影响没办法评估。
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组建了自然资源部、文化和旅游部、农业农村部等,部委调整的目的是加强内部协调能力,但如果要加强部委工作之间的协调,还需要探索新的机制。如何在国土和城乡空间、在农业和农村环境中发展旅游产业?仅靠国土空间规划是难以满足发展需求的。协调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始终是文旅复苏、长远发展的核心工作,需要文旅部与其他部委之间有更多的统筹。
我先说这么多,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注:本文由白雪整理,并经原作者审核。
编辑整理 | im电竞官网
素材来源 | 燕园旅游研究
声明 :我们致力保护作者版权,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无法核实出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