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平遥被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也是中国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市之一。平遥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享誉国内外,年接待游客人次达200万以上,有着良好的文化产业基础。
但是,平遥古城在旅游高峰期存在较为严重的交通拥堵现象,极大地影响了游客的体验感。为了进一步凸显平遥古城的国际地位和文化气质,有效缓解古城的交通问题,解决古城缺乏主旅游通道、组织混乱、设施不全、缺乏特色等问题,im电竞官网提出了平遥作为世界遗产旅游目的地的更新扩容规划设计方案。
方案着眼于平遥县的总体格局,延展古城空间,打通旅游脉络,联动周边资源,塑造平遥古城的新窗口与新形象,助力“平遥国际旅游目的地”及“中国新一线文旅融合示范旅游城市”总体目标的实现。以打造平遥古城会客厅、晋商精神展示窗口为定位,以“一轴串古今”为发展理念,在古城南门外打造了古城综合集散服务中心及700米的文化景观廊道,推动古城配套服务设施提档升级,增加创意智能化服务体验,塑造大平遥文旅格局的新窗口。
那么文化遗产级别项目的更新扩容,具体应该如何做?
一、时间脉络提炼,空间古今融合
新游客中心片区展现了今日平遥的繁荣,文化景观廊道串联起“新入口”与“古城区”,传达着古今的对话。以“一线千年,贯古通今”为理念,通过景观的表达手法,展示平遥的历史变迁和城市沿革,形成进入古城前的文化风景游线。方案设计中把时间与空间进行融合,从平遥建置发展出发,提取重大历史事件及时间节点,通过空间格局、文化雕塑、景观种植等元素的创意表达,展现平遥古城从古至今生产、商贸与生活的变迁过程。
平遥古城游客集散中心修建性详细规划总体方案鸟瞰图
入口空间以“取象于钱,外圆内方”为设计原型,用古色的“方圆”来提炼平遥历史时光,用今时的“文艺”来显现平遥文化精髓。铜钱形状的集散广场,布置了阙楼、影壁。明清风格游客中心及世界遗产的标识,承载着旅游集散、形象展示、游憩休闲等多种功能。广场的布置打开了平遥古城的前景空间,突出了古城的天际线。文化景观廊道加强了轴线纵深感,提升了古城的整体气势。
二、突出古城风貌,丰富休闲感知
由于保护规划的相关要求,在南门游客集散中心的建筑与景观设计中,最大化地强调风貌与古城的协调。所以设计游客中心广场为开放且下沉的形式,文化廊道形成缓坡,将视线引导向古城。中心轴线之上布置古城及世遗的形象景观标识,阙楼建筑及游客中心沿着广场两侧弧形边界展开,充分打开古城的主景观通道。这样的设计方式,提升了远景古城的高度与气势,并加强了整体的形象感与秩序感。
广场之上布置叠水,结合阶梯形成休闲空间,并采用山西大院中“四水归源”的景观表达方式,配合雨水收集系统,形成观赏与实用性相结合的流动空间。景观廊道的节点设计除进行文化的先导与铺垫,更结合人们的休闲活动需求布设停留与体验节点,动静结合、古今相融、主客共享。同时利用广场及廊道空间引入展示晋商精神的迎宾仪式表演,如商队出征、传统仪仗展示等,通过景观与文化的联动,延长人们的游览时间,丰富游览体验,充分感知平遥古城的文化气质。
广场叠水效果图
三、引导交通分流,重塑游览系统
交通层面,在规划设计阶段就通盘考虑了建设落地后实施管理一体化等问题。作为核心进入空间,南门游客中心的设计中重点对现有交通进行了梳理。通过前期的车流量及流向分析,针对旅游大巴、自驾散客、步行游客分别引入独立的交通进入方式。大巴主要集中在外环行驶停泊,减少对古城的车流干扰;增加地下停车区,开辟多个地下快速进出口,减少自驾车的道路集聚,加强车辆的系统化秩序化管理。同时与平遥县交通部门,公安系统积极合作,建立切实有效的交通管理措施,保证游客中心游线系统的有序通畅。
四、植入创新业态,引导古城外围更新
结合游客中心空间,布置“平遥风物记”文化创意产业示范业态。通过文创产品的开发,民俗元素的再创,平遥故事的提炼,从多个维度、多种感知方式打造场景化体验空间、创意化平遥产品。此外,还与故宫文创、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大学全方位合作,形成文创产业的孵化与示范基地。让平遥的文化与故事可以带得走、留得住,加深旅游的体验层次,丰富入口的功能组成。更主要的是通过创新业态的融入,为古城内部业态的更新做表率,以点带面引导南门周边地块的协同发展,逐步推动南门片区的改造更新,引导休闲文化产业的聚集,实现大平遥的发展格局,为古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古城依旧保留着原真原味,展示传统历史文化,而南门游客中心所在区域将引入全新的发展理念与模式,与古城交相呼应。平遥味儿与国际范儿相结合,真正提升世界文化遗产的品质与价值。
编辑整理 | im电竞官网
图文来源 | im电竞官网综合项目统一指挥部
声明 :我们致力保护作者版权,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无法核实出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