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5月23日-25日,第四届古村镇大会在“九曲黄河第一镇”山西碛口古镇盛大举行。来自德国、意大利、荷兰、斯洛文尼亚及全国22个省市的近800人参加了本届大会。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吴必虎教授作为大会主席出席并发表了题为《与历史对话,为未来留史——中国传统乡村景观的保护与利用》的主旨发言。
我讲的题目是关于遗产活化过程当中会碰到的一些问题,包括乡村的遗产,如何实现我们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来的“两山理论”。两山一定是两个山,一个是绿水青山,一个是金山银山,不能只讲一个山。过去做遗产保护的人可能就讲绿水青山,搞生态环境的人也讲绿水青山,但是怎么变成金山银山,这些专家不太考虑,这样不能完全实现对“两山理论”的全面理解。
另外,讲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这两个词一定要放在一块讲。过去的《文物保护法》主要讲保护。不讲利用就很难讲保护,现在文物保护法也在修改,专门加了一章讲保护利用,这也是响应习主席讲的要让文物说话。那么文物能不能说话?说什么话?文物说话的时候,老百姓听不听得懂?这就会碰到很多问题。
我的题目是与历史对话,使文物让老百姓看得到、看得懂,能够响应当地的社会发展的综合目标。同时我也注意到一个问题,中国的文化遗产的和意大利、英国这些欧洲的文化遗产有很大的不同,西方的文化遗产很多是石头建的,这次我很高兴看到碛口古镇基本是石头做的,都能保存很久,但是像哈尼梯田那些地方,很多乡村景观、乡村田园风光是在很落后的情况下盖的草房子。我读小学的时候在江苏盐城阜宁县,上课的教室基本都是土坯房子茅草屋,几年之后需要重新盖。现在城市的人看到茅草屋很好看,但是让农民继续住茅草屋是不公平的。我今天讲的大部分是重新利用和要为未来留下遗产,所以题目的第二句话叫为未来留史。
主要观点
所谓文化遗产,皆为历史建设结晶
重建、再建、创建,皆为保护之选,当容现代生活
商业并非道德缺陷,而是遗产建设主要动力
欲致文化传承,必至乡村寻根
欲呈文化之貌,有赖遗产活化
今日利用之作,应成未来遗产
所谓文化遗产
皆为历史建设结晶
我们巨资保护的遗产是过去建设的结果,而不是保护的结果,保护是建立在过去的基础上。今天不讲公共建筑,就讲私人建筑,私人建筑现在变成遗产了,而过去是古代人的建筑。比如孔府,它是政府支持给钱,历代不停地建设。平遥古城除了城墙是政府建的,里面的房子都是晋商自己建的。新的文化遗产都是过去私有化体制下,投巨资几代人形成的。
比如西递,它是皖南商人自行建设的结果,所以我们不要限制私有化的发展。还有开平碉楼,碉楼是怎么来的?都是海外华侨汇款回故乡建设而成。土楼也是这样,土楼也是客家人一个家族、一个村子慢慢建起来。但是按照现在宅基地的制度是建不了土楼的。作为新晋世界文化遗产,鼓浪屿是海外华侨做生意,老百姓自己建的房子。过去富人的房子全部收为国有分给穷人,鼓浪屿实现了退给私人的途径,所以才能形成人居环境的世界遗产。哈尼梯田、丽江古城、茶马古道也都是商人建设的结果。
重建、再建、创建
皆为保护之选,当容现代生活
建设是文化遗产主要的动力,而不是保护,这个观点文物局的同志听来好像是不讲道理,但是从源头上来讲文化遗产一定来自于建设。重建叫客观主义原真性,要一模一样,现在我们动不动讲修旧如旧,这容易变成教条主义,有些根本做不到。再建是基本轮廓和主题风格可考,不必原材料原工艺,建构主义原真性。还有一种情况什么也没有,但是想表达这地方的传统文化,这叫创建。创建是基于原址,呼应历史,更新功能,叫恋地主义原真性。遗产来自于建设,而不是来自于保护,头功是建设,末功是保护。
商业并非道德缺陷
而是遗产建设主要动力
然后是商业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讲来了大量的游客,把传统安静的乡村生活破坏了,商业化了,好像商业带有原罪的感觉。我要告诉大家,商业是创造文明、创造历史文化遗产一个主要动力。我举很多例子,比如晋商、徽商,为什么有碛口古镇,不是当地老百姓在种地,碛口古镇是商人干出来的,如果没有大量的水运、商运,哪里有碛口古镇?商人是历史文化遗产的主要创造者,商人全球的运动形成了丝绸之路,没有商人哪里有丝绸之路。大家知道马可波罗是商人,他在游记里面,讲了很多沿途的故事。
徽商:徽学基础,皖南古村落群的主要建设者
我们今天讲“一带一路”,如果没有商业活动,光搞文化交流有用吗?敦煌石窟为什么有那么多佛教的东西,那是因为沿途商人很多、居民很多。丝绸之路上大家今天看到的是文化,我看到的是商业,是商业才给文化创造了机会。海上丝绸之路也一样,主要都是商业活动才发展起来的,而不是军事行动、政治行动。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海上商业与海外殖民的主要途径,大家可以发现闽南人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把人口分布出去了。中国有一段时间倭寇很多,但是民间的海上贸易冒着风险也在继续开展,所以商业的生命力非常强。再比如大运河,我就不用细说了,除了官方,还有大量民船在做生意。
万里茶道
万里茶道是什么?就是做生意,万里茶道就是商业活动,现在留下很多商号、海关、集镇、古道、码头等等。同样,茶马古道是干什么的?今天看到的一些旅游目的地,全是古代茶马古道做生意的一个结果。所以不要老是蔑视商业,说商业破坏了文化,恰恰相反,是商业创造了文化。
欲致文化传承
必至乡村寻根
乡村振兴,我们振兴什么?怎么振兴?60%的人进城了,还有15%的人准备进城,只有20%到30%的人在村子里面,所以我们没有必要那么大规模振兴乡村,恰恰相反,是进城的人想到村子里面休闲度假,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发达城市看到了一些逆城市化现象。
乡村的文化价值在于城市已经没有传统文化了,乡村还保留。孔子说“礼失而求诸野”,所以中国的乡村保留的传统文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乡村城市化过程,也就是为什么有一部分城市居民要到农村买地住。
乡村振兴要换一个途径,乡村遗产活化不是仅仅为了搞旅游,用来赚钱,而是一种文化价值、生态价值的保留,是为旅游者提供一种生活方式。中国现在入境旅游前几年有一个下滑,现在又有一个回升。外国人到中国看什么,我认为更应该看中国的乡村,这才是真正的中国,外国人要了解乡土中国,一定要到村子里来,同时中国国内旅游人次也在不停增长,所以传统文化能够一代代传下去,这是大众需求。
欲呈文化之貌
有赖遗产活化
教育部最近发布了一系列关于研学旅行的文件,我们在做文化遗产、遗产保护的时候,要考虑到党的需求,考虑到政府的需求,考虑到乡村发展的需求,不光是建筑保留的问题,还要怎么用,不只是旅游经济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中小学教育、城市化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文化如何传达到海外去的问题。
今日利用之作
应成未来遗产
最后想讲一个思想,我们不要只做老祖宗留下老房子的保护工作,也要考虑为未来创造遗产,城市居民房子只有70年使用权,谁愿意花祖祖辈辈的钱建房子,所以一有机会到希腊买房子,一有机会把美国买房子,这是错的。只有比如国有土地租给老百姓150年,租赁期长一点,人们才会真正的投资。现在很多搞民宿的人头疼、伤脑筋,因为租赁只有几十年,谁愿意把几十万投进去?租赁期长一点,大家才有激情去做这个事情,这是产权问题。
第二是投入,大家知道农民自己那点钱永远解决不了今天农村房屋的改造和再利用。如果他有99年的租赁权,大家就会把钱投进去。不能总是集体所有制,当初说打土地主分田地,是分不是包,现在承包已经改变了初心。我们在做的事情是确权,把宅基地真正交给农民自己,让农民自己说了算。然后要有投入,没有钱是万万不行的,我认为资本一定要进去,怎么进是另外一个问题。
第三不要急,一个好的项目一定是两辈人、三辈人干的,好东西一定要慢慢来,这才是未来的遗产。马克斯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未来文化遗产要靠今天高品质的活化,而不是不负责任、冲动。高品质的建设,古代有案例就是岳阳楼。今天的高品质建设是无锡梵宫,新建的东西也可以变成未来的文物,不管是乡村还是城市。
编辑整理 | im电竞官网
文章来源 | 抄录自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吴必虎教授在第四届古村镇大会上的讲话
声明 : 我们致力保护作者版权,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无法核实出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