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必虎:太原晋源区旅游驱动城镇化道路选择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6-12-12
  • 点击次数:3177

我国已经进入中等偏上收入的国家行列,已经是中产阶级社会,而人均收入超过六千美金以上就有普遍的度假需求,太原晋源区作为山西的省会城市,势必会产生休闲度假需求,并且会有一个很大的市场。晋源区从二十年前就把旅游定位为社会发展的主要产业,但是一直没有得到发展,原因就是对煤炭工业的依赖,而现代煤炭工业对生态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山西人民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这时就会想到通过第三产业服务业来促进城市化道路,因此多种生活方式的打造会为进入晋源区度假的游客服务,这将是晋源区的主要产业能够从煤炭工业转向现代服务业的基本市场原因。因此旅游型城市化道路应该在晋源区进行推广,未来晋源区的发展方向可以初步定位为“世界大唐龙兴遗产旅游圣地”与“环太原城市休闲商务旅游基地”两个目标,如若目标实现,会对晋源区未来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晋源区的旅游驱动城镇化道路该怎么选择?以下将从摆脱工业路径依赖、活化文物旅游资源、构筑品质生活方式等方面来讲。


一、过剩经济时代山西发展转型:摆脱工业路径依赖

中国城镇化人口过半,56%的人口都进入城市,社会发展进入过剩经济模式。具体表现为工业过剩、建设过剩、农业过剩和观光旅游过剩。


(一)工业过剩:去产能压力巨大

山西工业面临转型,但是直到现在也没有转型成功。原因是中国高度的城市化,需要大量的钢材、水泥等工业产品,而工业化产品都要靠煤炭作为动力来驱动,因此煤炭工业一直保持正常的发展。计划经济时代,短缺经济是中国人民的一段痛苦记忆。改革开放以后,工业化迅速发展,劳动效率提高,就出现了产品过剩,导致去产能压力巨大。因此工业必须要创新,要研发。


(二)建设过剩:二三线城市房地产失势、土地财政走到了尽头

中国很多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库存严重,中央曾经希望金融来主导市场,但是金融一旦进入市场,房子就不再单纯是房子了,而是变成一种投资手段,最后可能会导致城市财政崩盘,所以中央赶紧叫停,不允许金融机构涉及。


(三)农业过剩(粮食):高产量、高库存、高价格、高进口

中国农业已经过剩(粮食),因为中国各种土地管理法等法律不允许农业用地随便转化为其它产业用地。中央强调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那么农村的地就要一二三产业共同使用,但是农业部却不允许,因为会对他们的利益产生影响。农业过剩表现出四个特点:高产量、高库存、高价格和高进口。我国不管是南方水灾还是北方旱灾,全国平均连续12年粮食产量还是处于增产状态。然后政府又会把粮食收起来,就成了高库存。因为中国农业包产到户,研发不如美国,劳动力成本太大,导致高价格,最终导致高进口。


(四)观光旅游过剩:风景区、文物单位不开放

过去中国的城镇化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约20%到2014年的60%以上,但是成本很大。在整个过剩经济时代,还在发展煤炭工业肯定是不行的,现在中央的政策是农田要休耕,因为粮食产量需要化肥来维持,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从旅游来讲,观光旅游现在也出现过剩,风景区名胜区不能搞度假,只能做观光游览,文物保护单位说只能游览博物馆这类场所,把国有资源变成了观光产品,最终导致观光产品过剩。因此,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山西不能再依赖煤炭工业路径,要想办法走新的道路。


 

图1:30多年来中国城镇化建设速度不断攀升


土地管理法规定,每个省要保证80%的农田不能搞建设,导致上海、北京这样的城市房价特别高。既然大量人口涌向沿海,沿海就要增加建设用地,但是我国却一直固守着18亿亩耕地红线,导致城镇化率不均衡分布,沿海地区出现高度城市化(2014),因此这是违反经济规律的。全球城镇化的规律是沿海地区一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80%-90%的人口集中地,如美国大部分人口集中于东部沿海与西部沿海,中部是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农业区,度假区等。


 

图2:城镇化率不均衡分布:沿海高度城市化(2014)


目前中国发展迅速,但是各种制度却没有跟上发展。中国的开发、开放,很多都是制度上的问题。中国从紧缺经济向过剩经济时代转变,我们的思路全部都要转变。过去城镇化数量增加,工业开发区遍布全中国,而这些开发区有60%之多的开发不成功,导致成本浪费,土地闲置,环境污染等。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不停的在下降,城市不停的在向外扩张,建设用地也在成倍的增长,但是每平方公里的土地产值却在下降,这是工业化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此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整个中央都在要求调整,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严格限制工业用地,由增量规划促进转向存量规划。晋源区大力发展旅游,实质上就在搞存量规划。市场处于饱和状态,不再盲目搞扩张,大的格局就是朝着第三产业的方向发展。



表1:中国若干特大城市用地(建成区)面积(Km2)及扩展情况(1952-2011年)

 


二、旅游导向型城镇化道路选择

(一)城镇化驱动力正在发生转型


 



服务业在城市发展中占什么地位呢?可以用数据来说明,当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时,服务业成为一个城市GDP主要的贡献时,整个阶段就叫后城镇化阶段,城镇化驱动力正在发生转型。在我们晋源区,整个第三产业是超过第二产业的。



表2:晋源区与国内部分城市三次产业结构对比分析表

 


从2013年全国平均的水平来看,第二产业比重首次低于第三产业,2015年第三产业GDP占全国的GDP比重为50.5%,可以得出中国的GDP有一半以上来自于第三产业。


 

图3:2015年三大产业占人均GDP总值比例


(二)服务业成为城镇化的主要驱动力量

在新常态下,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已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整个服务业在GDP中所占比重较高,而在服务业中旅游又是一个关联性大、带动性广的产业。在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有11处19次出现旅游,历史上没有出现过这个情况,由此来看将来的旅游大有可为。


 

图4:1990-2015年我国三产比重变化示意图


(三)中产阶级时代到来,催生新的生活方式

目前我们预测十九大党的工作方针是要全面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旅游是重要的一个影响人民幸福指数的业态。在旅游驱动城镇化的过程当中,第三产业的比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可以看到我们山西晋源区整个第三产业的比重也是在逐步增加的,服务业成为城镇化主要驱动力的动力在哪里?是收入。根据世界银行统计,中国2015年人均国民总值达到了7880美元,国际上有一个公认的经验参数,即国民收入超过6000美金就会产生休闲度假需求。中国中等家庭平均收入,2015年比2013年增加了20%,中国中产阶级的崛起带动人均可支配收入递增,但是增长却并不均衡。


 

图5: 1978-2015年中国人均收入增长


另外,由于机械化、自动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剩余大量闲置劳动力,失业率增高,政府面临很大压力,因此要加强服务业的发展,可以有效解决失业率的问题。


此外,中产阶级自驾车数量增加,中国大约现在有1.2亿家庭拥有汽车,相当于每10户人家平均拥有一辆车,中产阶级家庭平均2辆,户超一车为中产阶级提供了积极出游的生活方式。这是晋源要下决心做的一个大的战略部署,是旅游的一个大的背景。


 

图6:近二十二年来中国城镇失业率


 

图7:近五年私家车保有量及机动车驾驶人数


三、全球性意义的唐文化遗产活化

晋源区旅游到底怎么搞?为什么是唐文化,而不是晋文化,因为晋文化是区域性的,唐文化是全球性的,而唐文化大本营就在晋源区及其周边地区。在分析唐文化遗产活化之前,要先说一下改革制度,制度为什么那么难以改革,因为成功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会导致很大的政治灾难,如商鞅变法。要改革就要是一个深度改革,是一个能触动各利益的改革。如果不搞制度改革,不搞创新,中国在全球就没有地位。因此党的十九大应该会真正的引起一些制度的改革,各利益集团就可以大展身手好好干,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家干劲大开。中国是一个从上到下非常一体化的国家,没有单独的法律与法权,因此晋源区社会经济调整发展一定要与部门管理体制一致。


(一)文物古迹参观是晋源区吸引游客的主要目的

调查显示,游客到晋源区旅游的主要目的分别为参观名胜古迹、休闲度假和娱乐,各占比为85.39%、29.49%、19.10%;来旅游的主要原因是文物古迹、山水风光和休闲度假,提及率分别为77.81%、44.66%、23.63%,这说明目前整个晋源区的旅游产品是靠文物的。


 

图8:游客到晋源区旅游的主要目的


 

图9:游客到晋源区来旅游的主要原因


(二)文物能不能重建、文物建筑能不能商业利用?

在晋源搞文物旅游有好多制度障碍,这个障碍不突破,文物旅游发展就会受限制。现在很多文物制度不允许搞文物旅游,文物保护法第22条、23条、24条、74条等等都需要改革,文物法是协调与我们相关的不同部门之间利益关系的一部法律,保护、利用和产权三方面都界定清楚,就好做了。但是现在文物法只谈了文物保护方面的问题,所以导致了中国好多错误制度,如文物不可以重建等。中国很多法,每个部门立一个法,叫部门法,最后每部法律都是冲突的,如宪法、物权法与土地管理法所述有关农村土地所属权的问题。


要让文物活起来,合理利用文物。过去是无保护不利用,是不符合道理的,因此不可移动文物现在好多都毁坏了,因为当时是一级保护文物,不得在原址上重建。根据文物法,中国的文物基本上是不能重修的。《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5条、33条说,原址重建是保护工程中极特殊的个别措施,但当核准在原址重建时,首先应保护现存遗址不受损伤,重建应该在有直接的证据,不允许违背原形式和原格局的主观设计。文物保护法也说了,因特殊情况需要重建的,需要由省市直辖市文物部门上报批准,这就说明还是可以重修的,所以很多领导就先修,修完以后再补程序。


以国际准侧《威尼斯宪章》为依据的《文物保护法》、《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给我们带来很大困境。欧洲的法律是不符合中国、韩国、日本等东亚国家土木建筑维护传承的科学传统的,因为它不符合中国数千年历史文物发展客观规律,不利于地方文脉和场所精神的代代传承延续。不得原址重建同样也是不符合中国文化传统的。中国的文物大都用黏土、砖瓦、木料、草料、少量石料建筑而成,大多数土木结构的文物建筑百年内会完全毁坏,因此中国文化遗产是通过不断原址重建、修葺形成的。例如宋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又如黄鹤楼,历史上多次重建,唐宋元清,规制、规模各有相同。我国的绝大多数文物属于无公款保护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截止2011年底的第三次文物普查显示,中国大陆地区共登记不可移动(固定)文物76.7万处,其中有85%为一般不可移动文物, 意味着85%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失去了政府的经费支持,若不转给社会修建利用,将会很快消亡。所以一定要辩证的、动态的看待问题,历史唯物主义的看问题,而不是像现在的文物单位采取冻结式的保护。


 

图10:我国“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占比情况


对于中国短期内就会完全毁坏的建筑文物,不让重建、不让使用的《文物保护法》就会成为《文物毁灭法》。中国第一个官方寺庙白马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曾多次被毁坏,又多次被重修。又如大同善化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713年-741年),也是多次被重修。因此史上有近90%的古建筑是毁坏后又原址重建的,所以中国的文物价值在于第一场所。西方的文物是石质建筑,中国是土木结构,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很大,西方看重的是遗产载体保存的原真性, 而中国重视信息的原真性,重在场所精神继承而非建筑本身。中国的建筑因为是土木结构是可以重建的,但是不能乱建,现在我国存在很多乱建的现象。


 

图11:史上有近90%的古建筑是毁坏后又原址重建


(数据来源: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的第三类,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77处),除去了石阙、没有重修重建记录的文物)


(三)原址重建:地理学解释

用地理学来解释原址重建问题。中国人讲究风水,如杭州六合塔与保叔塔,外形宽窄有明显差异,为什么?六和塔在钱塘江口杭州湾的入海口,有大潮巨浪,这里的选址从风水来说是为了镇住它;而西湖的塔因风景秀丽的景观审美要求窄了许多;黄鹤楼地处长江岸边龟蛇二山之间最狭窄江段,流速湍急,建造是为了镇水妖。地理学告诉你,黄鹤楼只能原址重建,建筑形态可变、风水格局不可更改。这是通过历史分析,通过与中西方的对比分析而得出的。


文物法还说,全国的文物不能搞商业性的利用,这个也是错的,把公众旅游资源全部浪费了。如西安华清池,现在的文物法不允许利用,但是土耳其的棉花堡古罗马时代的温泉仍在使用,国际上遗产不排斥多种用途。中国的风景名胜区不是保护出来的,而是造出来的,但度假名胜区里面却不能住人。因此,晋源区的文物一定要用,假如不用的话,是无法保存的。全世界都有唐人街,而唐文化却在我们晋源区,根也在晋源。


(四)晋源区遗产活化

文物法现在一直再改,国务院也出台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文物工作指的是文物保护与利用,并不是仅仅讲保护,而不讲利用。国家文物局出台的《关于促进文物合理利用的若干意见》中: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通过认领认养等形式参与尚未建立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博物馆,或者辟为考古遗址公园等参观游览场所的国有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利用。文物活化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共识,用才是最好的保护,旅游是最好的一个让文物活起来的办法。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所以晋源区要把唐代文化的起源、震撼人心的这一面做出来,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实现中国梦。


山西是个文物大省,是个地上文物博物馆,宋元建筑较多,曾经环境封闭,遗产留存较多,如何发展旅游?假如不搞文物活化是没有出路的。,因此要将山西的地上文物博物馆变成地上文物大省。晋源区可以首先这么做,文物要想活化,可以有三种模式,:第一种,静态博物馆模式(客观主义活化),对于文物保护非常好的,干扰越少越好,而且要解说,但不要瞎编,要科学;第二种,实景再现模式(建构主义),就是通过一定的想象来构建,可以复建,允许创作,但是不能没有科学依据。根据原来的传统、当地的自然环境、一定的财力、符合艺术创作,就可以建构;第三种,舞台活化模式(述行主义),当没有古建筑这个载体时,可以发展演出,或者建造临时建筑,如宋城千古情,以及风景盒子做的利用集装箱进行设计改造。


因此,整个晋源区唐文化的活化可以总结为三点:

第一,中华底蕴:上古帝喾之子尧封于唐地(太原),号为陶唐氏,继承帝位并禅让于舜,世称圣贤;周成王十年(前1033年),将唐地分封给弟弟叔虞,叔虞成为唐国国君,故称唐叔虞;


第二,大唐本源:北周时李渊袭封唐国公;隋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任太原留守、晋阳宫监,率军三万誓师太原,正式起兵反隋,建立大唐;


第三,世界引力:大唐在日韩的影响力,唐人街遍布世界。晋源文化遗产要活化,文物制度要改革,既要保护,又要利用。


四、环太原城市休闲商务业态组织

二十年前政府对太原城市的发展提到煤炭工业不是中华文化延续的长久之策,现在除了文物要活化外,还要发展商务休闲业态,形成环太原城市休闲商务业态组织。


(一)大城市环城游憩带(ReBACs)

就目前来看,晋源区的游客主要还是本省的一日游,基本停留在观光游的层面,整个晋源区太原市的游客占比60%,省内游客占比80%,也就是说,在文物活化没有完成之前,客源市场主要有太原市的游客即可,但在文物活化完成以后,面对的就是全国乃至全球的游客。面对周末的度假,除了文物外,做好乡村度假,满足城市周边的度假需求。可以效仿成都周边申请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变成乡村的宅基地,土地进入市场,政府加以指导及支持。根据物权法,村里的宅基地是村集体的土地,村集体有组织权,有决定权。


 

图12:山西晋源区游客游览频次


目前全球发展环城度假带,或者第二住宅带,中产阶级形成以后,可以促使他们在郊区投资买房,因此大城市环城游憩带理论就成立了。度假需求与观光需求不一样,如观光旅游的游客,每年游览1-2次的游客占比约60%,大部分人每年平均出来一次,因为观光旅游重复消费很低。当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就会产生多频次的休闲度假需求,据统计每年有10-12次,这就表示乡村人民的收入会增多。因此中国城市客源市场分布规律表现为:城市一级客源地(本地居民)的出游空间80%集中在距离城市500千米范围内;城市二级客源地(本地居民)的出游空间80%集中在距离城市250千米范围内。因此会出现城市里进不去,而去美丽乡村现象,但山西目前有个问题就是,因为挖煤致使乡村土地千仓百孔,幸运的是还有一些乡村没有开发煤炭,因此千万不要再搞过去那种新农村建设了,要搞城镇化发展。


 

图13:中国城市客源市场分布规律


(二)乡村旅游:从农家娱乐到乡村度假

我国目前自然村数量逐年减少,传统村庄物理实体消亡,农村传统生活方式改变。2011年,自然村270万个,行政村59万个,现在每天消亡80-100个自然村,因为住建部搞特色小镇开发。现在的镇子都是千镇一面,因此建议山西的村长要尽量结合实际,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要搞具有自己特色的特色小镇。晋源区是靠近大城市的,但还在拼命保护农田,这是不对的,我们要将土地的效率最大化,因为我们国家的粮食是过剩的。农村农地要农用,这绝对是错的,会阻碍农村的发展,中央要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地必须要用,但是怎么用,要靠自己想办法。现在面临城市居民的度假需求不断扩张到农村,而农民又没有对应的土地政策制度,自己的房子没法做主,假如想发展乡村旅游,就会违反市场经济交易规律。中产阶级的形成与三分之二的人口进城后,乡村旅游必将成为乡村度假大本营,乡村里除了有当地的村民,还有当地人返乡、外地人择居,也有外地人在乡村做民宿,这样中国农村的结构就会发生变化,从而形成新乡绅时代。此外,商务旅游将被纳入旅游行业,因此乡村发展商务会议会成为未来乡村的大产业之一。整个晋源区要转变工业路径依赖,就要深入挖掘唐文化产品,同时加强乡村的度假,那么晋源区一定会走出一条自己发展旅游的城镇化道路。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