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旅游产业“低竞争性”带动“一带一路”经济合作
“‘一带一路’是国家战略,通过该战略的实施把丝路沿线的国家以经济的方式联系起来,促进彼此之间的发展合作,并冲破美国对我国战略上的封锁,这是国家层面的战略意义。”经济上的顺差逆差势必会产生相互竞争,但是旅游作为一种综合性产业,相对较小的竞争有利于国家之间相互合作的开展。
二、旅游目的地“不可替代性”为“一带一路”积聚能量
“来过中国的人不影响他们去日本,旅游之间的竞争没有‘可替代性’,因此旅游合作是所有国际合作、区域合作中最容易实现的。”从国内来看,京津冀、长三角或者珠三角这些区域合作之间是没有竞争的,互相之间客源共享。中国旅游业在“一带一路”战略的践行当中,无论是沿着丝绸之路的中亚国家,还是沿着海上丝绸之路的东南亚国家,都期盼中国游客的到来,即使是与中国关系一度紧张的日本,也喜欢中国游客。2014年中国签往日本的游客增加了10%左右,这说明旅游业最能帮助中国推行“一带一路”战略,并且效果显著。
旅游作为一种产业,约占世界平均GDP的1/10,而目前在我国仅占3%—4%。根据国务院的相关文件指示,到2020年我国旅游业占GDP的比重有望提高到5%,可见旅游对我国经济的贡献会持续增加,“丝路旅游”也必定会为“一带一路”战略积聚经济支持。
三、“丝路旅游”促进我国出入境旅游格局优化“丝绸之路旅游年”无疑会对未来我国的出境游及入境游格局产生促进作用。“一带一路”沿线多数是发展中国家,像中亚、东南亚一些地区的国家,购买力相对没有中国强。虽然中国的平均购买力不高,但是相对富裕群体的绝对购买力很强,这决定了未来中国在“丝路旅游”中出境游人群会有一个很大的增长。同时,国际上一种平均的现象显示,距离越短的国家,旅游双边合作更容易实现,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行,泰国、缅甸、菲律宾等周边国家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入境中国的成本大大降低,在未来“丝路旅游”发展中,中国入境游的占比也会相应增加。
四、调动多方力量提升我国出境游客质量
“当一个国家处于快速发展的时候,人民的素质会呈现一种滞后现象,这种现象在发达国家快速发展时期也同样出现过。”因此,中国出境游客的素质需要经历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
从旅游的角度来看,可以通过旅行社、导游对出境游客进行培训,从而避免一些出境游客的不文明现象。从游客的角度来看,不文明行为要细分为两种情况:1.文化差异2. 真正的不文明现象。例如在中国,吃饭时大声讲话是一种习惯,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也认识到这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对于这种差异,可以通过带领游客去专门的中国餐馆就餐,或者培养游客在异国餐厅就餐时小声交谈的习惯予以合理解决。而对于那些“游客飞行过程中开舱门”的现象,就需要凸显外力的作用。比如,航空公司应该根据乘客的飞行记录对乘客是否有 “飞行经验”做出准确的判断,这样可以把没有经验的乘客安排到相对稳妥的位置,把有经验的乘客安排到近门、近窗的位置。同时,航空公司也应该针对没有飞行经验的乘客展开相应的“飞行培训”,明确哪些行为是能做的,哪些行为是违法的,而非只是一张冷冰冰的“飞行规范”。在未来“丝路旅游”的发展之路上,应该调动多方力量来优化出境游客质量的提升,让国民素质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