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旅游讲堂之第三十一堂:古村活化与无景区化旅游目的地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5-11-16
  • 点击次数:765

2015年11月4日,暨南旅游讲堂第三十一堂在暨南大学管理学院314教室顺利举行,来自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大学以及暨南大学的100余位师生参与了讲堂活动。


本次讲堂邀请了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吴必虎教授作为讲座嘉宾。吴教授曾于美国普渡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担任访问教授,并兼任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规划咨询专家、世界银行旅游咨询专家、国家旅游局《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标准及实施细则》中方专家组组长、国际旅游学会秘书长、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区域旅游开发研究会会长等,同时担任全球10种旅游学术期刊的编委。2015年,吴必虎教授当选国际旅游研究院院士(Fellow of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y for the Study of Tourism)。本次讲堂,吴必虎教授结合多年的科研和实践经验,向在座师生提供了一次以“古村活化与无景区化旅游目的地”为题的学术盛宴。



图:吴必虎教授在讲座现场

      


吴必虎教授围绕着“古村”展开了本次讲座,主要按照古村现状、古村活化、无景区化旅游目的地建设的逻辑进行介绍。在开篇的古村现状介绍中,吴必虎教授通过地图展示,结合对中国聚落景观、产业景观等具象景观以及民俗景观、语言景观、宗教景观等非具象景观的分析,总结出中国文化景观的根源在于乡村,并具有浓厚的农业文明色彩。然而随着中国的现代化、城镇化发展,村落正在以每天300个的速度消亡,传统村落面临着非常严峻且难以阻挡的危险。在此,吴必虎教授提出了“活化”的概念,提倡在一些有文化、有历史传统的古村,要用活化的方法,通过乡村旅游的方式来满足人们后现代生活方式的需求,使其可以成为拯救古村的一种可持续途径。而无景区化的旅游目的地建设将会成为未来古村活化的重要方式,它以古村作为生产空间载体,强调主客交往过程对乡村文化的激活。无景区化的旅游目的地就是不要完全依赖于传统的景区的旅游方式,它是一种全域旅游,依托于“互联网+”时代的旅游信息化技术而发展;它以旅游体验作为旅游的中心,打破门票经济,强调开放性的方式、旅游主体的普及性、旅游对象的广泛性、旅游空间的开放性、旅游方式的自由性等等,摆脱了过去纯景区的活动,实现了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社会目标。


讲座最后,在场师生踊跃地与吴必虎教授进行提问交流,吴教授积极全面而又风趣幽默地回应了大家的问题。在座师生们深受启发,气氛热烈,纷纷感谢吴教授的精彩报告。最后,主持人文彤副教授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宣布暨南旅游讲堂第三十一堂圆满结束。


(撰稿人:黎结仪  文彤)

XML 地图